空間與記憶 串聯你我生命 標註‧記憶二二八人權特展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自今(4)日起推出「標註‧記憶──二二八人權展」,展出版畫、雕塑及二二八受難者群像,更設計手機遊戲APP,並串連全臺二二八事件歷史人權議題、地景及紀念館所,鼓勵觀眾透過展覽,思考該地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意義與特性,藉以剖析歷史行為與網路標註在形塑公共意識與身分認同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城市記憶與居民參與、人權地景等議題,相當受到社會關注。

▲許多史實透過資料的重建與還原,讓人記憶永存。(記者 辛澎祥/攝)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這次特展主視覺為一個帶著淚珠的座標圖像,象徵標註二二八歷史,而悲傷的淚水,會有轉變為清晨朝露的一天,讓深刻的記憶為我們帶來光明的希望。另外,展出更借用社群媒體及當代藝術語彙,讓參觀民眾更理解歷史空間與現實生活的緊密關聯,藉此深化城市記憶與公民參與的交織連結。

▲物象的顯著呈現讓歷史有了解謎的機會。(記者 辛澎祥/攝)

展覽主要分為四大單元,為響應並延續國家人權博物館「歷史記憶與藝術介入」的創意,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特別邀請了四位藝術家參與此次特展,包括田倧源的〈GOING UP〉、詹喬鈞的〈自由門〉,還有米奇鹿的〈馬場町沒有馬〉,而蔡坤霖的〈銘刻史記〉雕塑系列則是首度展示。由於藝術介入是非常有力且純粹的呈現,希望能因此觸動記取歷史、珍惜民主、關心人權,一起加入標註與記憶的行列。

▲特展的導覽與解說,讓人印象深刻。(記者 辛澎祥/攝)

二二八紀念館蕭明治館長在開幕致詞時表示,本次展覽希望能夠透過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了解二二八事件,同時傳達標註歷史有多元的呈現方式,讓更多人能了解二二八事件,也讓二二八事件能夠長遠的被記憶。

主辦單位表示,二二八歷史的真相猶待釐清,需要更多的挖掘。部分史蹟因都市改建,已經消失或轉換舊有面貌;也有部分史蹟猶存在生活場域之中,卻未曾受到關注。此外還有更多隱身於城市裡的事件發生地點。標註歷史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敘事和呈現,而且還需要持續的關注和深刻的理解,二二八事件才能被長遠的記憶。

▲展場呈現的宣材具有反諷省思的意味。(記者 辛澎祥/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