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淨的心宿,能動的所在-《淨土-國際行為藝術節》

【特約撰述/郎亞玲】

乍見活動海報,青葱蔥的一片,「淨土」二字白色手寫字體,信手揮筆,相當醒目,有人會錯覺是佛教的講座或朝山共修的活動。然而,這並非一個宗教屬性的活動,而是百分之百的藝術展演。不過,繼而想一想,若論整體活動的旨意與目標-抗疫與環保,呼應宗教的心靈淨化和安住修持,倒也感覺十分契合。至於各個藝術家們是怎麼個「說法開示」?如何透過身體的能動性在不同場域傳達內在的意蘊,這絕對是相當引人入勝的藝術/人生課題。

▲ 活動海報(圖/主辦單位提供)
▲ 活動海報(圖/主辦單位提供)

這項國際藝術展演,在台灣疫情趨緩的狀態下進行,實屬不易。活動分三大部分,包含論壇、錄像放映與臨場展演,共持續三天進行。其中強調「現場」展演的活動,因為空間場域的選擇,關係到藝術家、觀眾、作品三者互動的臨場效果,若非憑著表演者豐富的經驗與全心投入,恐怕很難順利圓滿。活動的發起者亦是策展人蔡青,為「中國美術學院」(舊名浙江美術學院)文學博士,曾旅居紐約數年,目前定居新加坡,為當代藝術家、作家。有多部「行為藝術」理論與實踐之相關著作,如2017年出版的《實驗藝術實踐-行動在海外》、《蔡青2015表演藝術年鑒》,提供當代行為藝術發展脈絡與創作記錄重要資訊。由他策劃的「現場行為藝術巡迴」(Art Now Live Tour),自 2014 年起在世界各地規劃執行,「淨土」即為此系列第六回的國際展演。

▲ 蔡青行為藝術相關著作(圖/郎亞玲攝影)
▲ 蔡青行為藝術相關著作。(圖/郎亞玲攝影)

藝術節另一位靈魂人物,即活動協同策展人,是甫獲臺灣榮譽永久居留權-梅花卡的詩人貝嶺。1980年代他是北京地下文學的主要組織者,1993年創辦《傾向》文學人文雜誌,為2000年美國西部筆會自由寫作獎得主,並於2001年發起創辦獨立中文作家筆會。他認為:「這是一次真正的跨界,也是文學介入和行為藝術首次發生關係」。在登場的第一項活動,即與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合辦的「淨土-行為藝術論壇」中,台灣資深行為藝術家葉子啟與曾旅居德、法多年的藝術家丁麗萍,都不約而同,從「詩」、「詩意」的角度切入行為藝術作品,讓詩的意象與身體的意象互文並置,逸趣橫生。而環教所所長方偉達、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人與藝術家姚瑞中、中國當代重要行為藝術家王蓬等人,也都親臨現場,參與交流。

▲參與論壇的學者、藝術家們。(圖/郎亞玲攝影)
▲參與論壇的學者、藝術家們。(圖/郎亞玲攝影)

而此次主辦單位,是由年輕藝術家陳冠穎、陳孝齊、李敏如組成的「酸屋」團隊扛起重責大任,負責諸多行政庶務。基於多年對行為藝術演出參與的熱情,乃克服萬難,讓5月延宕至12月辦理的活動,多方折衝協調,以不致夭折中斷。因疫情影響藝術家來台的意願,外國作品改以錄像播映,以彌補展演遺珠之憾。因此,第二項登場的「國際行為錄像映演」,邀請了緬甸、印度、新加坡、德國、以色列等十多國的藝術家的參與。試圖以全球視野,串聯藝術家對自然保育的關注,或對民主自由的渴望,促使在精神上和自然環境中對應「淨土」的聯想;即如何共同面對這波災難?又該如何重省人與土地間的關係?

▲ 藝術家陳孝齊、李敏如於福和橋市集演出(圖/郎亞玲攝影)
▲ 藝術家陳孝齊、李敏如於福和橋市集演出。(圖/郎亞玲攝影)

第三登場的是重頭戲「臨場行為發表」,標榜「以游擊式的身體操演為方法,以藝術家的移動現地製作為策略,拓樸出土地與環境的身體美學」。顯見「場域」的選擇帶有環境劇場、臨場即興、現場互動的特性。首日在福和橋市集與寶藏巖一帶,第二日在烏來老街至攬勝橋,由藝術家自行決定場地後逐一發表。參與藝術家除上述幾位,還包括劉寅生、許懿婷、黃湘甯等十多人,演出過程吸引人流駐足,不乏出其不意的互動反應。若說能動性的關切重點,在於個體如何能突破結構的限制,開展抗拒權力的行動,那麼場域中發生的任何事,皆可視作主觀之自由意識運作下的產物,也是最純粹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空間的行動與對話。

▲ 藝術家丁麗萍於寶藏巖演出。(圖/郎亞玲攝影)
▲ 藝術家丁麗萍於寶藏巖演出。(圖/郎亞玲攝影)

了解「行為藝術」不難,放鬆心情、沉浸其間、了然於胸、樂在其中。

純淨的心宿,能動的所在-透過「淨土-行為藝術節」,相信能帶給所有參與者們,生命與生態上不同且真切的省思。

(本文作者郎亞玲,頑石劇團藝術總監與編導,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逢甲大學、大葉大學講授表演與劇場)

相關連結:貓的天使,詩的精靈-「神秘」的守護者然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