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40年縮影 蕭麗虹43件經典藏品贈北美館

蕭麗虹捐贈記者會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北市立美術館12日舉辦「蕭麗虹捐贈記者會」,首度曝光蕭麗虹女士(1946-2021)生前最後一支紀錄短片,並在蕭麗虹藝術界親朋好友的見證下舉行捐贈儀式,蕭麗虹家屬陳光雄先生特別以第一件家藏品(吳學讓,〈群鵝〉1976)為代表,象徵將40多年來豐富多樣之藏品贈予北美館,希冀以此拋磚引玉,激發更多社會資源能夠挹注臺灣當代藝術圈的發展,場面溫馨。

蕭麗虹是藝術家、策展人與收藏家,也是臺灣第一個開啟藝術進駐之單位—竹圍工作室創辦人,雖然出生於香港,後半生卻為臺灣藝文界留下深遠的貢獻及影響,她長期支持年輕藝術家、關注社會及環境永續議題與推廣國際文化交流,積極參與文化政策的公共事務,今年甫獲第25屆臺北文化獎榮殊,不幸在8月底於新加坡過世。

蕭麗虹家屬代表陳光雄與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進行捐贈儀式。第一件家藏作品:吳學讓,〈群鵝〉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蕭麗虹家屬代表陳光雄與北美館長王俊傑進行捐贈儀式。第一件家藏作品:吳學讓〈群鵝〉。(圖/北美館提供)

北美館早年鼓勵且支持蕭麗虹作實驗性展演,如1991、1994年兩次個展,並在1989、1992年分別獲得北美館主辦的「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及「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首獎,雙方埋下深厚情誼。為感念北美館的鼓勵,2020年6月,蕭麗虹主動表示將捐贈其收藏多年的藝術品,囊括26位藝術家之43件橫跨水墨、書法、油畫、版畫、攝影、錄像與裝置等綜合媒材作品,其中包括北美館尚未收藏之藝術家作品,及部分典藏藝術家所缺少的階段性關鍵作品,增添北美館典藏面向。

蕭麗虹個人照 圖像由竹圍工作室提供。
▲蕭麗虹個人照。(圖/竹圍工作室提供)

每個時期蕭麗虹都與不同作品結緣相遇,不僅以自稱的「買菜錢」購藏作品,更是長期透過實際行動支持當時年輕的藝術家,記錄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的一道軌跡。

這批藏品包含書藝家董陽孜作品〈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1996)筆法流暢、墨韻多變,充滿文學內涵,當年蕭麗虹與先生長年旅外,對寓意深遠的漢字非常著迷因而收藏;藝術家莊普的大型裝置〈水泥中的花朵〉(2010)透過意象化的形式,投注對自然生命的省思,不斷嘗試開創性創作的他,亦開啟蕭麗虹自身實驗創作的勇氣。

董陽孜,〈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1996,墨、紙,39 × 18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董陽孜,〈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1996,39 × 18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此外,啟蒙老師賴純純〈行雲流水篇〉(1991)為其少見之平面複合媒材繪畫作品,書寫的畫面構圖切割成四大塊,各有不同肌理表現出溫暖抒情的詩作,2000年蕭麗虹也與賴純純共同成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推動及協助女性在藝術產業中發展;藝術家陳慧嶠善用剛柔並俱的創作手法,其早中期階段性代表作〈默照〉(1992),巧妙表達了女性內心的纖細與掙扎,傳達出交錯反覆的情感狀態。

作品還包括2009年與蕭麗虹共同發起「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獲得第11屆「台新藝術獎」的吳瑪悧,早期作品〈咬文絞字系列〉(1993),利用現成物諷刺社會的假象,以絞碎的文字,顛覆人類文明象徵,以反諷手法呈現東西文化混合的樣態與思考;而早年石晉華在〈雄獅計劃〉(1993),運用廣告刊登的方式提出對當時藝術市場的批判,是當時突破性的嘗試。

▲吳瑪悧,〈咬文絞字-Pop Art, Art Nouveau〉,1993,壓克力、碎紙,21 × 16 × 1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吳瑪悧,〈咬文絞字-Pop Art, Art Nouveau〉,1993,壓克力、碎紙,21 × 16 × 1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針對此批捐贈,北美館將投入研究與策展等工作,讓藏品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並於2022年推出策劃展,發揚蕭麗虹多年來以收藏作品支持不同時期臺灣藝術家的精神與價值。

蕭麗虹捐贈藏品訪談紀錄短片: https://youtu.be/dCVMkg1MS2I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現場貴賓及受贈作品藝術家合影。(圖/北美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現場貴賓及受贈作品藝術家合影。(圖/北美館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