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登場 臺博館追尋南洋藏品百年故事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由臺博館主辦的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26日舉行開幕式,主辦方精選南洋類藏品,透過「人與物」、「物與物」的對話,聚焦東南亞區域的信仰、藝術及風土民情,述說跨越區域與文化差異的相遇故事,相當受到社會重視。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表示,臺灣具有獨特而多元的文化,從最早的原住民族歷史紀錄至今,臺灣歷經3次移民、3次殖民,而新住民帶來的文化,更是近30多年來臺灣社會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為數不少的新住民朋友因為婚姻、工作來到臺灣生根,其中人數最多的便是來自東南亞國家。李連權說,對於這些勇敢來到臺灣的人民,我們一定展開心胸接納,也期盼更為瞭解其母國的文化,並進而有更多深度的交流。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致詞時表達對東南亞國家人民的接納與其文化的重視。(圖/文化部 提供)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致詞時表達對東南亞國家人民的接納與其文化的重視。(圖/文化部 提供)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此展以「藏品和社群連結」為策展核心,精選60餘件臺博館南洋類藏品,包括克力士匕首、面具、木質平面傀儡、皮影戲偶、甘美朗樂器模型、錢幣、生活器具等,以及2019年由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捐贈給臺博館的峇里島神獸「巴龍」,還有世界宗教博物館與台北偶戲館等單位藏品;此外,也向民間徵集泰國的食器、越南水神信仰古籍、印尼的孔雀羽冠虎面獅等展件,呈現跨越百年的時間向度,是如何透過「物件」與「故事」產生對話。

在洪世佑館長(右三)的陪同下,李連權次長(左)與貴賓觀賞展品。(圖/文化部 提供)
▲在洪世佑館長(右三)的陪同下,李連權次長(左)與貴賓觀賞展品。(圖/文化部 提供)

此次展出的印尼峇里島神獸「巴龍」(Barong)是峇里島藝術家I Made Muji在2014年製作,當年由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的人員帶來臺灣,並於2019年捐贈給臺博館,印尼代表處希望透過博物館的典藏與展示專業,進一步地保護與推廣印尼的文化。「巴龍」是印尼峇里島重要的文化象徵,也是峇里島傳統舞劇與神話傳說的主角,而「巴龍」入藏也使館藏峇里島物件脈絡更為完整。

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展出作品,極具悠久歷史與深摯文化意義。(圖/文化部 提供)
▲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展出作品,極具悠久歷史與深摯文化意義。(圖/文化部 提供)

「百年對話展」在文化部「風潮計畫」打造國家品牌的理念下,希望能帶給觀眾更多關於博物館、臺灣與東南亞的多元視野和再發現,從藏品背後的故事來觀看「百年前的東南亞」,認識由當代跨國移動者帶入臺灣的「當代東南亞」多元文化,此亦是回應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力量」,展現博物館結合在地與東南亞社群的力量,促進文化平權的實踐。該展自即日起假臺博館一樓西展廳展出,至112年6月18日止。

展覽中充滿了濃郁的南洋風情。(圖/文化部 提供)
▲展覽中充滿了濃郁的南洋風情。(圖/文化部 提供)

 

相關連結:臺博館與捷克國博館締結姊妹館 簽署館際合作協議 臺捷交流邁向新里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