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法國前衛編舞團隊狂徒((LA)HORDE))與英國編舞攝影家班吉・瑞德(Benji Reid),在今年Camping Asia,分別帶來《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與《即席寫真》(Find Your Eyes)兩部作品,以身體作為見證、影像作為回應,將舞蹈推向更深的情感與社會議題現場,並於11月14、15、16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接續登場。
《崩世光景》 從崩壞中重生,為下一個世代開啟藝術新視野
《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由當代舞蹈界矚目的法國前衛編舞團體 (LA)HORDE 攜手馬賽國立芭蕾舞團,作品誕生於疫情與社會動盪時期,以「崩壞與重生」為題,描繪當代人面對瓦解與希望的交錯時刻,並思索藝術如何在混沌中為下一個世代打開未來的可能。

( LA )HORDE表示,臺灣是此次巡演行程中令人期待的地點,這裡的文化、食物與人情都與熟悉的歐洲截然不同,團隊中有來自臺灣的舞者嚴龍賜,能夠在家鄉舞臺上演出,更增添了情感連結。
( LA )HORDE 創作此作,並不僅是關於抗爭與崩解,更是在廢墟中尋找希望的行動。「文化與藝術是由創造它的人共同構成的,我們希望透過每一次演出,讓觀眾感受到人與人之間重新連結的可能。」

法國前衛編舞團隊狂徒2019年接任馬賽國立芭蕾舞團(Ballet national de Marseille)藝術總監後,推出的首部作品《崩世光景》,與法國知名電子音樂創作者霍恩(Rone)合作,打造如末日般的舞臺與音場地景。
如一座大理石採石場兀自矗立,潔白而空洞,來自16個國家與文化背景的年輕舞者,以肉身回應世界的尖銳,愛與暴力交纏,擁抱與推拒並存,展現脆弱卻不屈的姿態。他們在潔白的石與塵間奔跑、對抗,將青春的挫敗、憂鬱與渴望轉化成如戰歌般的能量。《崩世光景》描繪從環境、生態到父權體系的崩壞與重生。

首次造訪臺灣的 (LA)HORDE,由瑪琳.布魯蒂(Marine Brutti)、喬納森.德布爾(Jonathan Debrouwer)與亞瑟.哈瑞爾(Arthur Harel)組成,三人融合舞蹈、視覺藝術、造型與影像創作等領域,以高度互補的創作能量共構出獨特的美學語彙。團隊自創立之初即以「集體創作」為核心理念,名稱中的「HORDE」 意指「部落」、「群體」,而括號中的法文陰性定冠詞「LA」凸顯三人對流動性別觀的擁抱,性別議題為其創作脈絡中延展不輟的重要主題。
《即席寫真》 攝影劇場新體驗
英國編舞攝影家 Benji Reid 的《即席寫真》以臺北作為亞洲首演,將舞臺化為攝影棚,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無聲戰爭——種族歧視、毒癮、社會疏離與創傷。透過舞者在現場的演繹,讓觀者直面痛苦、掙扎與希望,感受脆弱中的自由與解放,打破舞蹈、攝影與視覺藝術的界限。
2025 Camping Asia 策展人林人中指出,在手機與網絡普及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人人皆攝影師」的現象,專業與業餘的界線日益模糊。Benji Reid 將這種現象帶入劇場:舞臺上的動作與影像同步生成,觀眾不僅觀看表演,還能即時感受攝影的過程與瞬間。

聚光燈下,攝影師與被拍攝的舞者共構《即席寫真》,攝影成為與舞蹈即時交織的現場創作。7歲開始跳舞,40歲前專注於劇場,到後來投身攝影的班吉.瑞德眼中,劇場、編舞、攝影的本質相同,都是透過影像與故事探討人類處境。從舞者到導演,再到攝影創作者,班吉以獨特的「編舞式攝影」思維串連劇場與影像,提供觀眾新奇有趣的敘事觀點與劇場體驗。
音樂是《即席寫真》的重要元素。Benji與合作多年的音樂創作者Andrew Wong從超過2000首素材中精選出17段音檔,包括冥想氛圍的曲目、留白與沉浸感設計,以及與偶像或非洲未來主義相關的音色與鈴聲,用以引導觀眾情緒、營造療癒體驗。音樂不僅是背景襯托,而是與舞者動作、攝影過程與即時影像緊密呼應,共同構築完整的視覺與感官世界。

影像控制師Ross Flight表示,為了讓現場攝影即時呈現,使用多媒體編程進行影像轉換與操作,即便攝影師以直立拍攝,畫面也能快速轉為橫式呈現。每場演出約拍攝300張照片,幾乎全部即時投影到舞台屏幕上,觀眾可在兩秒內看到攝影成果。
《崩世光景》係新世代藝術視角與淬鍊逾半世紀的馬賽國立芭蕾舞團相遇共創;《即席寫真》由跨足舞蹈、劇場與攝影的班吉・瑞德實踐其「日常戰爭」的創作思維。兩部作品共同展現當代藝術對情感、社會與身體的深刻探索,邀請觀眾走進劇場,體驗藝術創作的多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