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蘭君/採訪報導】
點亮一盞燈,讓我們不再害怕黑暗,照亮我們回家之路。城市夜間的繁華,家中的明亮,時代的進步都有燈為我們帶引,透過燈的歷史回味早年生活,了解台灣現代化的進程。迪化二0七博物館推出「燈 照亮老台灣」特展,從傳統的燭火燈籠說起,到農家以花生油點亮油燈,後來的進口煤油(臭油)、方便取得的電土以及現代化的電力、瓦斯,進而發展出燈的百樣姿態。
本次的展覽共分為五個展區:城市燈火、百工百燈、台灣燈、燈與生活及台灣來電後。展場內更展示日治時期少見的彈簧燭台,可調節燈芯的油燈,牛奶吊燈、30年代農家巡田用的竹編防風油燈、50年代的桌燈及吊燈、70年代的壓克力招牌燈、霓虹燈、工作用燈,童年懷舊檯燈以及藝術創作燈等。迪化二0七博物館特別找到台灣霓虹燈職人張新發先生共同合作拍攝紀錄短片,與社會大眾分享霓虹燈製作過程,邀請大家一同觀賞老台灣燈光的故事。
「迪化二0七博物館」創辦人陳國慈總監表示:「燈不只是為了照明所用,晚上黑夜回家需要路燈、漁船回港需要燈塔、小孩怕黑房間裡需要夜燈,在迪化街即將進入燈的旺季,例如聖誕節的燈飾、過年春節廟宇的燈、元宵燈籠等,燈帶給人非常非常溫馨的感覺。燈更是台灣經濟發展重要的元素,沒有電之前農家夜晚照顧農田、黑暗的礦坑中需要照明設備,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霓虹燈管招牌的還能是杏花閣酒家嗎?
記得早年家庭代工的全盛時期,熱門工作項目「組裝聖誕燈」,1988年台灣聖誕燈的產業產值高達239億元,貼補了家庭收入,也是經濟起飛年代的一大助力,也希望觀眾來看展覽時,一起回顧過去年的生活。」
雲林文物收藏家—李國隆先生,示範電土燈使用時說:「偶然的相遇,緣分的牽連,我收藏的鄉土文物中燈具繁多,能夠在迪化二0七博物館展示,實在非常榮幸;不起眼的燈具,卻是伴隨先民們每天度過漫漫長夜的好夥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燈具,也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好故事。早期家家戶戶常用的「電土燈」,由於電土取得容易,透過化學作用即可點燃,在電力不普及的年代既方便又可攜帶,有如現在的手電筒一般普及;電土燈更是礦坑作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因它於礦坑中氧氣不足時便會熄滅,又稱為「救命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政府公告實施燈火管制,電土燈更是重要的避難燈具。」
「燈 照亮老台灣」特展,展期自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06月28日止,迪化二0七博物館三樓同時展出「老房子新生命」特展,走一趟「迪化二0七博物館」讓我們了解更多屬於台灣的生活文化。開放時間為週三至週一(週二休館,國定假日除外),春節期間除夕至初三休館,初四2020年1月28日正常開放參觀。詳細活動訊息請查詢官方網站http://www.museum207.org,或來電(02)2557-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