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臺灣美術院與國立國父紀念館合辦「迴歸:廖修平藝術的符號文脈」個展,3日舉行開幕典禮,文化部長李永得、前文化部長洪孟啟、國美館館長廖仁義、臺師大學美術系名譽教授王秀雄、鄭善禧教授、臺灣美術院院長江明賢等文化界與藝文界人士出席盛會。從展出的作品中,讓外界得以一睹廖修平藉由一己一生的開拓,其藝術成就所形塑的正向典範,讓觀者深感視覺與心靈的震撼,也對此次展覽賦予高度期待。
文化部長李永得特別出席開幕儀式,向廖修平表達最大的敬意。他認為,廖修平教授在專業影響力之外,更發揮其社會影響力,是國家重要的寶。李永得指出,廖修平教授致力於發揮美術界的力量,成立臺灣美術院,持續進行創作、展覽、教學等藝術活動;同時,更不吝栽培、提攜後進,展現一代宗師風範,值得社會推崇與敬重。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則強調廖修平教授不只是臺灣現代版畫之父,還是臺灣藝術界的教父級人物,這次展出的作品不只有大家熟知的版畫,還有平時較少看到的油畫創作,彌足珍貴。廖修平教授表示,因為小時候住在臺北萬華龍山寺附近,對廟宇祭儀與臺灣民俗有深刻情感,深深影響到他的創作。在法國巴黎美術學院進修時,更大膽的將臺灣民俗文化中的紙錢符碼融入在作品中,也就是「符號系列」。廖修平也分享在國外展出時,大家對他作品的好奇,包括對稱均衡的構圖,使用紅、黑、金三色,甚至以菱形來製作的版畫,這些都是來自於小時候的記憶。
這次在國父紀念館共展出84件廖修平作品,不僅回顧廖修平教授年輕時期到成熟期的經典創作,更展出近2年精彩新作,展現出其充沛的藝術創造力。國父紀念館指出,臺北龍山寺廟口的童年時光,是廖修平教授重要的生命經驗,他反芻土地所給予的養分,由民間,而廟宇,而學術殿堂,最終接軌國際藝術思潮。深信藝術源自於生活的廖修平教授,透過繪畫來重現臺灣常民文化中的廟埕意象,予以解構重組或是錯置另配,擴衍出深具個人獨特風格的藝術體系。
「迴歸:廖修平藝術的符號文脈」即日起至9月21日止,於國立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及文化藝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