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盪在城市的一縷清芬-張碧華和《第五文學》

【特約撰述 / 郎亞玲】

活在當今現實生活與網路媒體充斥著圖像的世界,如果有人跟你說他想以「文學」為訴求,做一場文學的「心」革命,讓文字重新回到日常生活裡,以感性感召、感動人們,你會不會覺得太異想天開?

張碧華不是文學出身,大學念的是會計系,大半生投入教育事業,現在卻要以文學為主軸規畫後半生,不免讓人好奇。其實這樣的轉折並不突然,因為這件事已經在她腦海中構思了十幾年,她說「職場工作是忙碌的、身分多元是操勞的,也曾面臨老與病的感受:但直到現在已經是3個小孩的阿嬤,我不曾停下腳步!」期間歷經朋友質疑背離、家人擔憂反對、武漢疫情阻礙,2020年2月,等待的契機終於展露曙光。她選擇了台中南屯區的一棟大樓頂樓,簽下房子租約,履行與自己的約定。視野穿透落地窗,沒有任何建築物阻擋,諾大的露臺,可以對酒當歌,可以翹首觀星,可以目送夕陽。至於60.70坪沒有隔間的室內,你可以做無限延伸的想像,正如文學的寬闊無礙、俯拾皆是。

▲廖振富老師講座-日治時代臺灣文學作品賞析。(圖/張碧華提供)

當有人問起「為何要叫做《第五文學》?」,她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而答案和她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理解有關。她認為第一階段的文學,萌芽於無邪天真,所有感官的攝取像海綿肆無忌憚,也同時直接而毫無保留的表達,此時展現的是純淨的文學本能。第二階段,在求學的壓力下,文學提供了情感宣洩的管道,即便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也是繽紛耀眼的青春舞曲。

人生第三階段,墜入現實洪流,工作、成家、孕育下一代…,馬不停蹄,如蠟燭幾頭燒,難以掙脫生活的牢籠,文學也無法滋潤被功利綑綁的心。第四階段,依然為孩子、上一代、配偶伴侶、事業忙得團團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夜深人靜,忽覺忘了我是誰?文學遠去,音訊杳然。

到了人生第五階段,人生進行曲也將進入後半段的樂章。工作逐漸如釋重負,人際關係也走到成員減縮、孩子獨立的狀態,號稱的空巢或獨居,卻也再度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帶著幾十年的經驗、體驗和歷練,再次咀嚼身邊一切的人、事、物,別有一番滋味,卻欲語還休。這時,不妨拾起擱置許久、荒廢多年的文學魂,再度燃起求知本能,一同踏上「文學」的美麗新世界。

▲開幕茶詩賞析與品茗。(圖/張碧華提供)

是的,這就是張碧華念茲在茲的生命藍圖,「文學」應陪伴人們的後半生,朝向一個更美好充實的遠景前去,《第五文學》召喚著一個文學之美的烏托邦,一個沒有樊籬和限制的想像之境。她說:「文學就在你的日常,文學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如中國的詩經,記錄著優美的情境、文字與韻律,是如此貼近土地和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而可以獲得共鳴、傳唱數千年。茶農唱著採茶的山歌,農民唱著耕作的歌謠,男女情愫婉轉流瀉,這些自然無邪的聲歌,超越時空,永遠觸動人心。

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大小事,都可賦予文學的情感,包括工作、行走、廚房料理、看風景…,無不是創作謬思。文學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思考的方法,分享情感的抒發、自我的表達,是一種美感生活的體驗與創造。只要在每天慢下腳步,細細感受與品味,自然而然就會讓自己沉浸於文學的美感。《第五文學》用文學、戲劇、繪畫、音樂、歌唱、攝影、…喚醒人們對美的需求,再次打開五官,訴諸文字而流傳!提供飛奔在都市叢林中的人一個休憩之處,讓愛好學習的人們有交流的會所,進而成為創作者與藝術的蘊育基地。

▲藝術之旅-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圖/張碧華提供)

一年來,儘管疫情未曾稍歇,《第五文學》卻依然辦理相當多的活動,比如開幕的茶詩賞析與品茗、仲夏詩情系列、畫展導覽、臺灣文學作品賞析等。年後,即將與「頑石劇團」,以「春天戲劇課」為名,推出四種戲劇課程,包含「華麗的冒險-劇場表演工作坊」、「鏡中人-莎士比亞筆端的女人」、「引吭高歌-現代現代戲劇中的女性角色」、「角色重建-戲劇療癒工作坊」。未來推動說書人穿梭於「巷弄茶館」與「左岸咖啡」時空中,將文學立體化、活潑化!不拘泥於特定形式,或歌或演、或站或坐、或慷慨激昂或溫柔婉約…,以深厚的素養,展現出生活的經驗,引發觀眾的共鳴與理解,藉此來貼近文學的奧義!

▲「十年小日子」徐凡軒膠彩畫展。(圖/張碧華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