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無形文化資產遵循傳統技藝表演  古蹟展演再續百年風華

▲金門無形文化資產遵循傳統技藝表演,受到金門文資古物界的重視。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金門縣定古蹟后浦清金門鎮總兵署,為金門最重要文化地標,更是旅金遊客必造訪的景點,只可惜遭杜蘇芮颱風侵擾而損毀,歷經一年的修復,終於恢復原有風貌。26日舉行落成儀式遵循傳統風俗,特別邀請金國興戲團進行傀儡戲演出,並為了表示對匠師崇高敬意,於活動中邀請匠師進行修復心路歷程分享及致贈感謝狀。

為了慶祝總兵署重獲新生,以嶄新之姿再次面對來自四海萬邦的遊客,特於26日下午六時辦理落成盛典,首由歷史悠久、創立於1937年的金國興劇團演出傳統傀儡戲揭開序幕,劇團由許師舜創立,現由其孫許誠傑承續薪傳,為第三代團主,傳承藝脈逾八十載。接著由金門縣文化獎得主陳金潭先生吟唱南音,為落成祝賀添彩,也為古蹟增添許多風采。

▲主辦單位為遵循傳統風俗,特別邀請金國興傀儡戲劇團的演出。(圖/金門文化局 提供)
▲主辦單位為遵循傳統風俗,特別邀請金國興傀儡戲劇團的演出。(圖/金門文化局 提供)

金門縣文化局局長陳榮昌表示,今日的傳統表演藝術僅為序曲,未來每逢週末,皆有精彩南音與傀儡戲接力登場,以展現金門在地濃厚的閩南文化力,同時,誠摯邀請民眾亦可到今年剛獲金門文化百大基地的甄洋樓,並換上古裝,坐在總兵署前,靜賞傳統戲曲,彷若置身於百年前的金門。

金門縣文化局響應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政策,提升匠師尊榮感,特別致贈感謝狀,並邀請匠師分享修復心路歷程,匠師特別分享,在修復過程中,秉持「舊材堪用、物盡其用」之原則,盡可能保留原有建築材料,並優先選用金門在地材料進行修復,同時,致力於減少修復量體,堪用構件絕不輕易敲除重作,力求在恢復古蹟原貌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負擔,以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把弄傀儡戲偶,回應傳統民俗技藝與戲曲的發展。(圖/金門文化局 提供)
▲把弄傀儡戲偶,回應傳統民俗技藝與戲曲的發展。(圖/金門文化局 提供)

清金門鎮總兵署據傳前身為明萬曆進士許獬的書齋,康熙年間,金門第一任總兵陳龍將總兵署由金門城遷設於此,後經多次擴建成今日規模。總兵署所在,見證金門數百年來政務更迭與時代遷流,曾遭金門縣公署、金門縣政府、行政公署、金門防衛部等機關進駐,現則轉型為認識金門的重要觀光入口〪。

文化局指出,后浦清金門鎮總兵署的修復,不僅在於古蹟恢復到原有風貌,更是透過實體修復保存了傳統手作技藝及科儀,讓文化可以世代傳承,縣府與文化局將繼續支持這類文化資產的保護與修復,並爭取更多資源投入,致力於打造一個更宜居、宜商、宜遊的金門島嶼。

▲傳統戲曲的演出為落成大典增添文化氣息。(圖/金門文化局 提供)
▲傳統戲曲的演出為落成大典增添文化氣息。(圖/金門文化局 提供)

金門縣文化局為了推廣金門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特別於暑假期間,在縣定古蹟清金門鎮總兵署,推出金門傳統表演藝術團隊的展演,首場並配合26日下午六點「清金門鎮總兵署修復落成」典禮,在落成典禮進行前特別安排了金國興(許誠傑)的傳統傀儡戲以示敬天,而南音的演出則邀請到,以金門文化獎陳金潭藝師為首的金沙絃管社團隊演出,場面相當熱烈。

▲金門縣政府參議張瑞心(左)與金門縣政府文化局長陳榮昌出席大典盛會,表達對活動的高度關心與支持。(圖/金門文化局 提供)
▲金門縣政府參議張瑞心(左)與金門縣政府文化局長陳榮昌出席大典盛會,表達對活動的高度關心與支持。(圖/金門文化局 提供)

8月份開始的晚上七點,陸續安排8月1日金門傀儡戲劇團(蔡遠進).8月2日榜林社區南管班、8月8日金發興傳統傀儡戲(黃建寧)、8月15日金良興金門傳統傀儡戲(楊土金)、8月16日金門縣仙洲薪傳南音社、8月23日金門樂府傳統樂團、8月30日金門傳統二館,為期一個月的傳統表演藝術展演。

▲出席活動的傳統藝術界與藝文界人士,場面熱烈。(圖/金門文化局 提供)
▲出席活動的傳統藝術界與藝文界人士,場面熱烈。(圖/金門文化局 提供)

金門縣文化局局長陳榮昌表示,傳統表演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表演藝能,包括以人聲、肢體、樂器、戲偶等為主要媒介,具有藝術價值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音樂、歌謠、舞蹈、戲曲、說唱、雜技等。此次展演緣起於今年5月文化部文資局陳濟民局長於迎城隍期間,赴金訪視文化部補助金門縣無形文化資產計畫案,當晚來到位於體育場的金門樂府,欣賞到二位金門文化獎陳金潭、李清海藝師及其他多位南音成員的演出,隔日他前往縣府拜會陳福海縣長,特別提及金門有數團南音傳承團體,平時各自於社團演練,若能促成於金門古蹟清金門鎮總兵署演出,讓更多的觀光客與民眾欣賞,對傳統表演藝術的推廣將更有意義。

 

 

相關連結:金門縣定古蹟料羅吳氏六路大厝修復及再利用工程  舉行上樑儀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