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重組的永生樹-金工藝術家徐玫瑩「流轉」個展

【特約撰述 / 郎亞玲】

談到「金工」藝術,一般都會把它歸類於「工藝」,將之與首飾、擺件等聯想在一起。但在藝術界素有「金工祖師婆」美譽的徐玫瑩教授,曾獲得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 藝術創作碩士(M.F.A),主修金工與首飾創作,對金工鑽研之深、探究之廣,早已打破傳統金工對物件、首飾與雕塑間的藩籬。透過各種金工技法,如金屬表面處理、琺瑯、鏨刻、鑄造等,表現更深刻的金工藝術內蘊。

金工藝術家徐玫瑩,身後作品《複格-雲端》(2016) 青銅、木作、染黑劑(郎亞玲攝影)
金工藝術家徐玫瑩,身後作品《複格-雲端》(2016) 青銅、木作、染黑劑。(圖/郎亞玲攝)

現擔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工與首飾組」專任副教授兼所長的徐玫瑩,個子嬌小、身材纖細,教人難以將她與堅硬、沉重的金屬與各種工具聯想在一塊。她近十年專注於「金屬實物」鑄造技法,長期收集掇拾的各種真實植物為模型,分批經過鑄造成為一個個「零件」,再以個人的美感直觀組裝、拼貼、重構,完成一件件精心形塑的立體作品。曾舉辦《閱讀金屬》(2002)、《如果》(2012)個展,並多次參與國內外聯展。如2019年參加「北京國際首飾藝術展」、「21克-當代國際首飾藝術巡迴展」(德國、比利時、荷蘭)。今年,「C-flow,心流,幸福工藝臺日交流展」(台北),「工藝協奏曲-台灣x金澤工藝交流展」(台南)、「中國國際當代金屬藝術展」(上海)等。

《流轉之二》2021,青銅、木、貝殼粉(郎亞玲攝影)
《流轉之二》2021,青銅、木、貝殼粉。(圖/郎亞玲攝)

與上次個展相隔不到10年,她再度在台中「107畫廊」開展。這次以佛家「輪迴轉世」的生命哲學作為主軸-《流轉》,表現萬物累世相生相續的存在本質,她舉電影「一代宗師」中「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一語,來說明這樣的思維,不僅概括了所有作品的創作理念,也是系列作品的代稱,接續了2013年《離巢》系列的表現形式。而名為《對位-之二》的作品,與前系列表現手法稍異,卻和同時展出的《複格-雲端》(2016)有異曲同工之妙。

《流轉之三》2021,青銅、貝殼粉(郎亞玲攝影)
《流轉之三》2021,青銅、貝殼粉。(圖/郎亞玲攝)

徐玫瑩詮釋自己創作《流轉》的概念,植物的種子也好,根莖也好,葉片也好,花朵也好,經過青銅翻模鑄造後,重新地焊接組合,就如同將前世今生的靈魂重疊、銜接、整合為一,創生出截然不同且獨一無二的形象。雖然觀者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其實那並不是世間真實存在的植物,而是藝術家心中的理想物象。自然與人為的辯證、真實和虛無的交替,靈魂藉由這樣循迴反覆的過程,寄託生命輪迴不朽的奧義。特別值得注目的,是金屬作品置於類似窗框的橢圓形木座上,鑄物主體若破窗透出,虛實掩映,如影隨形,充滿中國古典建築的意趣和清雅韻味。至於較早期的《複格-雲端》和《對位》系列,靈感都來自她平日愛聽古典音樂,特別是巴哈和馬勒的作品。她用長方形金屬架彷若搭建一座人生舞台,種子若形形色色的芸芸眾生散落其上,如遨遊太虛,如生命詠嘆,相和相應,千姿百態,錯落有致、若合符節。

《對位之二》青銅、木、貝殼粉(郎亞玲攝影)
《對位之二》青銅、木、貝殼粉。(圖/郎亞玲攝)

此外,徐玫瑩在金工教育上培育人才,卓然有成。1997年至今,任教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二十多年,也參與創立臺灣第一個工藝創作研究所。二十多年來邀請無數國際藝術家舉辦工作營、演講、展覽等,對促進臺灣金工與首飾教育與創作環境之發展,不遺餘力。2017年她策畫的《「山之見榮」南藝金工與首飾創作二十週年展》曾被提名台新藝術獎,提名人張惠蘭以此案:「呈現一個橫跨二十年的創作歷程的展覽……科技和工藝結合的表現,又同時反思伴隨而來相關的社會議題。運用獨到的技法和觀念,進而衍生出各種實驗性的質感,和突破技巧的限制,接續開拓了金屬創作在台灣更多更新的面貌」。這段話,可以做為徐玫瑩在創作與教學上秉持的理想之註腳。

《流轉之四》2021,青銅、木、貝殼粉(郎亞玲攝影)
《流轉之四》2021,青銅、木、貝殼粉。(圖/郎亞玲攝)

讓傳統金工從生活應用轉向純粹欣賞;從華麗美艷轉向空靈脫俗;從光燦奪目朝向曖曖內含光,徐玫瑩將金工之美提升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層次,一個充滿心靈美感與人文精神的新境界。

展出日期:110.4.10-5.10

展出地點:107畫廊(台中市忠明南路107號)

(本文作者郎亞玲,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頑石劇團藝術總監,逢甲大學、大葉大學講授表演與劇場)

 

參考連結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