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探個路」交通特展 探索百年人文地景進行式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大溪探個路:大溪交通運輸發展」特展,2月21日正式開幕,藉由不同時代的旅人,帶領觀眾穿梭在古道、河流、輕便鐵道、公路間,一窺大溪有趣的交通發展故事,敘說大溪交通變遷與常民生活相互交織的脈絡關係。

為挖掘在地歷史記憶和故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在106年即展開大溪交通運輸發展調查研究計畫,並爭取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補助,投入「大溪探個路:大溪交通運輸發展」特展的企劃製作,展場特別邀請曾為大溪煤礦做過輕便軌道的耆老陳善吉與其姪女木藝職人黃裕凰,共同打造重現一臺縮小的輕便臺車,並呈現軌道維修相關工具的使用方式,以保留尚存的珍貴記憶。

▲貴賓及大溪民眾開心參加開幕式。(圖/木博館提供)

大溪在歷史上的崛起,與其為淡水河上游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密切相關。早期曾為米糧產區向中國對渡,更在臺灣19世紀60年代開港以後,沿大漢溪內河航運跟大稻埕、淡水兩地結合成茶葉與樟腦的生產運輸網絡,是經濟命脈所在。大溪交通運輸的變遷,從古道、內河航運發展至輕便鐵路、公路運輸,反映各時期不同的「人與物移動」所帶來的城鎮發展。

大溪的發展,始自大漢溪的航運之利,隨著清代月眉李金興家族的米糧運送、馬偕博士的傳教行腳路線、日本時代人類學家伊能嘉矩踏查路徑,看見大溪透過河流與世界的連結。後來,淡水河道日漸淤積不利大型船舶進出,基隆至竹南間的縱貫鐵路於1902年開通,基隆港逐漸取代淡水港。此時的大溪也開始了交通與生活轉型-從船槳到輪軸,從河道到鐵道。循著推動輕便鐵道事業的仕紳呂鷹揚、英國作家歐文˙魯特、日本皇族秩父宮雍仁親王的足跡,以軌道與輕便車的角度,從不同觀點進入大溪。

▲跟著時代旅人,從不同觀點進入大溪。(圖/木博館提供)

歷史上的帶路人們,講述了大溪從河運到陸運的發展背景,但對於在地居民,連接河西與河東的「大溪橋」,以及晚近建構起的汽車公路系統則藏著更多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情感。現場除了展示第一到第四代大溪橋的不同樣貌,更邀請了16位在地居民分享自己與交通相關的生活片段,感受從大溪來往各地隨著交通網絡發展而逐漸縮短的距離感。

木博館館長陳倩慧表示,「大溪探個路」特展不只透過文獻爬梳、耆老訪談等展現研究成果,更將大溪百年來因交通變遷堆疊出的豐富故事與觀眾分享,讓大家看見現存的歷史場景,如:大溪的石板古道、月眉通道、金興商號、客運車站、公會堂等,具有多層次的意義內涵。大溪探個路展期自2/21至11/29日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