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航抵花蓮 看見那些船那些事…

貴賓揭幕儀式合影(由左至右)花蓮縣北區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治華、立法委員傅崐萁服務處執行長林宗昆、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長李秀鳳、文化部文資局組長周彥汝。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灣自古即為世界航運交通樞紐,周邊海域存在著許多國家與民族遺留的古代沉船,蘊含豐富的人類活動遺留。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花蓮縣石雕博物館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共同合辦「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28日熱鬧登場,結合水下考古與陸域遺跡,融入海洋教育及海洋文化、大航海時代海洋歷史,運用多媒體科技,讓民眾更容易瞭解水下文化資產的價值,極具意義。

文化部文資局長陳濟民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臺灣則在2015年通過《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文資局致力推動水下文化資產推廣教育工作,經檔案文獻蒐集及耆老口述訪談資料發現臺灣附近海域有379筆沉船,至今委託水下考古專業團隊調查及驗證,具有文化及歷史價值之具體目標物有20筆,其中6處沉船經文化部依《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列冊及管理。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致詞強調,本展是水下文化資產展首次到花蓮展示,具有重要意義。(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致詞強調,本展是水下文化資產展首次到花蓮展示,具有重要意義。(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

他進一步表示,該展以多媒體互動展示強調水下與陸上遺址遺跡的連結互動關係,特別是船舶區投影牆展示裝置,串聯由北部到南部和海洋息息相關的陸域遺跡,將觀展視角由海洋延伸陸地;同時展覽結合多項體感互動和沉浸式遊戲,如展區的「船長快問快答」,歡迎民眾來挑戰。期盼展覽結合花蓮的好山好水,一同帶領民眾親近海洋,認識臺灣多元文化及了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

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開幕,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長李秀鳳、文化部文資局組長周彥汝。花蓮縣多位國中小學校長蒞臨,共同推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廣。(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
▲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開幕,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長李秀鳳、文化部文資局組長周彥汝。花蓮縣多位國中小學校長蒞臨,共同推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廣。(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

花蓮縣文化局長指出,文化局特別安排本展與「玉見豐田-台灣玉研究特展」一同開展,讓民眾先透過觀賞具有東部史前特色的臺灣玉,接著再看水下文資特展,一次由史前看到大航海時代的歷程,透過臺灣玉真實的展示和介紹,結合高科技的水下展,進而了解臺灣豐富的海洋深度及內涵。

「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巡迴展花蓮石雕博物館展場。(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
▲「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巡迴展花蓮石雕博物館展場。(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長李秀鳳表示,水下文化資產如同時空膠囊被保存於水下,經由人類的發現從而了解其蘊含精彩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花蓮石雕館具有鄰近太平洋的絕佳優勢,最能契合水下文資主題。展覽結合科工館擅長的科技展示手法,呈現豐富有趣的水下文資特色,除了適合國中小學生參觀,也適合民眾來了解臺灣海洋特色。

「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運用多媒體科技與觀眾互動。(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
▲「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運用多媒體科技與觀眾互動。(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

「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結合水下考古與陸域遺跡,將各時代航路與留下的多元遺產呈現在觀眾面前,並融入海洋教育及海洋文化、大航海時代海洋歷史,運用多媒體科技結合藝術的視覺風格,以先進的體感互動遊戲、觸控裝置、沉浸式劇場與圖像感應等新媒體科技,讓民眾更容易親近與瞭解水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與價值。展覽自即日起至6月30日止免費開放,歡迎各界踴躍參觀。

 

 

 

相關連結:2023年文化遺產災害風險管理國際論壇   發表支持藍盾工作   文化遺產減災共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