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與「藝情」

【特約撰述/楊旭堂】

數年前至新竹友人家中作客,見窗台旁案上擺放幾張小楷心經,本以為是朋友所抄寫,不料竟是其高齡九十八歲父親的日課,進一步閒聊得知朋友尊翁動靜皆宜,喜愛運動,年歲雖高,仍常觀看美國職棒大聯盟賽事並隨之起舞,靜時則能端坐窗邊以小楷毛筆不疾不徐地抄寫每字三公分見方之心經,怡然自得,樂觀心態使其近百歲仍耳聰目明、精神奕奕,著實令人稱羨,頓時見賢思齊之心油然而生。

〈楷書心經〉:溥心畬血書心經,回向其母親項太夫人,端莊勁健,風格清雅。(圖/楊旭堂攝)
▲〈楷書心經〉:溥心畬血書心經,回向其母親項太夫人,端莊勁健,風格清雅。(圖/楊旭堂攝)

長壽而健康的原因很多,基因、飲食、鍛鍊、正向、樂觀、⋯⋯不勝枚舉,而趨吉避凶、遠離天災人禍也是長壽的關鍵,命運好的人可能一生都沒有遇到戰爭和瘟疫。「瘟疫」是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總稱,例如天花、霍亂、黑死病。中國古籍《集韻》:「瘟,疫也。」瘟疫一詞自古沿用至今。

目前仍在世界延燒的新冠病毒疫情(COVID-19),於2019年末首先在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被發現,隨後在2020年初迅速擴散至全球各國,演變成一場全球性的大瘟疫。目前(截至2022/5/8)全球已經超過5億人口確診染病,並有逾625萬人因此死亡,造成國界、人際、空間等社會的封閉,人心惶惶。

〈感應〉:人心惶惶無助時,有些人會尋求宗教的慰藉。(圖/楊旭堂攝)
▲〈感應〉:人心惶惶無助時,有些人會尋求宗教的慰藉。(圖/楊旭堂攝)

疫情造成的身體病痛,可以透過醫療系統藥物治療,但是恐懼、緊張所形成的心靈創傷,除了需要時間的調適以外,藝術療癒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德國哲學家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曾經說過:「藝術使我們看到人的靈魂最深沉和最為多樣化的運動。我們在藝術中所感受到的不是那種單純的或單一的情感性質,而是生命本身的動態過程,是在許多相反的兩極之間持續擺動的過程,包括:歡樂與悲傷、希望與恐懼、狂喜與絕望。」

〈圓融〉:心靈創傷,除了需要時間的調適以外,藝術療癒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圖/楊旭堂攝)
▲〈圓融〉:心靈創傷,除了需要時間的調適以外,藝術療癒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圖/楊旭堂攝)

疫情期間,許多人居家宅到發慌,不知所措。藝文界的朋友較無此困擾,反倒是利用身處「方舟」閉關練功,無論是透過音樂、舞蹈、繪畫、戲劇等形式,都能協助人們探索和達到身心平衡。如果能建立「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態度,其實就得到了自我療癒;自我療癒也就是透過藝術去接納、去領會生命在日常變動中的意義,每個人不分年齡都可以從有覺知的藝術行動中鮮活起來!

▲ 〈滿〉:不分年齡、種族都可以從有覺知的藝術行動中鮮活起來!(圖/楊旭堂攝)
▲〈滿〉:不分年齡、種族都可以從有覺知的藝術行動中鮮活起來!(圖/楊旭堂攝)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寫書法是一種不錯的藝術療癒,簡便又平易近人;當我們專注於漢字形體、筆順的同時,因為「專心」於當下而使言語難以描述的焦慮與衝突感得到釋放,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說的「紓壓」,喜怒哀樂透過塗鴉書寫宣洩紙上,進而達到一種渾然忘我的情境,養心癒疾。即使沒有書法基礎,覺得自己字寫得不好看也沒關係,只要提筆書寫,自然就能心平氣和,其精神狀態猶如打坐進入「寧靜」的境界,久之也就讓人延年益壽,非寧靜無以致遠。

〈藝術療癒〉: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寫書法是一種不錯的藝術療癒。(圖/楊旭堂攝)
▲〈藝術療癒〉: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寫書法是一種不錯的藝術療癒。(圖/楊旭堂攝)

藝術能夠撫慰人心,豐富生命的內涵,無論你是創作本身的藝術家,或是觀賞藝術的民眾,都能透過接觸藝術,感受藝術之美,提升正能量。雖然現代心理治療也有藥物,但是副作用多,再好的藥品不如合理膳食,再好的膳食也不如擁有正向心態。後疫情時代,藝術的療癒更顯重要,安頓身心的方法不一而足,有的人打坐,有的人念經,有的人畫畫,有的人寫書法,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情,選擇適合自己的靜心法門。

傳說中的快樂就是平凡生活,傳說中的幸福就是生活簡單。

(本文作者楊旭堂,現為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

 

相關連結:書畫黑老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