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方式與「觀看」的風景-台中《移動-行為藝術展演》

【特約撰述/郎亞玲】

「行為藝術」對大部分喜歡藝術的民眾來說,還是有點兒距離。有人分不清是行為藝術還是「戲劇」?有人覺得行為藝術應該是「舞蹈」的一種。其實從西方傳來的「行為藝術」,在藝術脈絡上承接自視覺藝術。它興起於50年代末期,舉著「反藝術」的大旗,拋棄傳統媒材、打破封閉的美術館、畫廊之展覽方式,將藝術與生活連結,改變人們對藝術「成品」的思維。透過最原始的「身體」做最直接的呈現,強調「偶發」、「即興」的自由碰撞,做自我解放、觀念洗禮與體制的顛覆。

▲行為藝術家劉寅生的演出(圖/張綺芸攝)
▲行為藝術家劉寅生的演出。(圖/張綺芸攝)

在使用「身體」作為表現媒介的這一點上,是行為藝術容易被當成表演藝術的主要原因,但簡單地說,行為藝術沒有戲劇的角色設定和情節的推展,行為藝術也不講究肢體的韻律和美感。行為藝術強調的是身體的實驗性、行動的實踐力,經常伴隨社會、體制、議題等的批判,因之它從身體出發,卻不停留在肢體的美感表達,也不著墨敘述的故事性,運用身體與物件、空間的牽引互動,將感官的極致化指向打破某觀念之訴求。

台中首次的行為藝術串演,選擇了充滿廢墟感的「篤行1913生活聚場」進行,在兩個小時的時間,總共有六組演出。拔得頭籌的是資深行為藝術家劉寅生的作品《旅行的重量》。表演者把旅行漫長的過程,濃縮在短短的十分鐘,從畫定方位,準備行李,穿戴衣物,踏上旅程……,雖是人人熟悉的步調行動,但當劉寅生各種突梯的動作展開時,還是因帶著某種荒謬性和幽默感,而饒富趣味。中段後的轉折融入了背景莊嚴的音樂,他穿上烏克蘭國旗顏色的夾克、長褲,說明了戰爭阻饒了旅行的行程,而整個旅程的收尾,最後則停在行動雕塑的《甘露水》上,象徵著人類的「光明」與「希望」。

▲鍾孟君和鄭因蓮的演出(圖/張綺芸攝)
▲鍾孟君和鄭因蓮的演出。(圖/張綺芸攝)

鍾孟君和鄭因蓮的作品,探討公/私領域,以及人/己之關係。有趣的是二人各自保留了作品的命名《私領域/我以為的普遍而言》,完全符合了作品的訴求。一條紅色的布條象徵個體存在的周邊,布滿各種「危險」、「強制性」、「警告」的註記。然而,人不可能因危險而停滯於當下時空,當二人緩慢向對方移動,左邊的因蓮採取身體與紅布條絞動捲曲、糾纏包裹的方式對應;而右方的孟君則拿著銳利的剪刀,一寸寸將布條剪斷,最後連因蓮身上的紅布也剪成碎片,因蓮則以快速的步履,繞著場地奔馳三圈,有種解放後的狂野抒放。客家金曲歌手羅思容認為此作品具有強烈的女性主義思維,也是女性面對現實人生處境的掙扎寫照。

▲周青慧的處女作,令人印象深刻。(圖/唐天攝)
▲周青慧的處女作,令人印象深刻。(圖/唐天攝)

周青慧的《原地打轉》,以兩個大圓為行動的軌跡,一靜一動的對比,一邊表現自我日常生活的百無聊賴、慵懶空虛,一邊呈現情緒內在的波動性,期待一躍而起。以編織的彩色大網表現待突破的心靈困境,最後透過旋轉的力量,顯現生命力的張力與可變性。

▲《帶著書去旅行》以人與書的互動表現文明背後的矛盾衝突。(圖/唐天攝影)
▲《帶著書去旅行》以人與書的互動表現文明背後的矛盾衝突。(圖/唐天攝)

郎亞玲的作品《帶著書去旅行》,以群眾參與的方式進行。發給十多位自願者每人一本環保回收的書籍,在翻閱五分鐘後,依參與者意願出列演出。其中有將書視為情緒宣洩或敵對對象的肢體展現,有將書視為神聖膜拜的對象,有充滿矛盾的情結(將書頁吞噬),更有將書當作溝通媒介(將書頁畫是愛心送給其他人)的片段,每個人都發揮個人的想像力,以肢體盡情展現,完成「一日行為藝術家」的體驗。

▲邱柏璁的作品,探討生命無法掌控的力量。(圖/唐天攝)
▲邱柏璁的作品,探討生命無法掌控的力量。(圖/唐天攝)

邱柏璁的《出於不可抗力的移動》,以抽牌的方式,來決定自己下一步跨出的方向與步數,以隱喻人生中腦中所想和付諸行動的重大落差。重覆的動作固然令人心浮氣燥,堆疊的壓抑情緒更是一觸即發。但柏璁還是不疾不徐地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完成他如人生切片的旅程,畢竟這如題–出於不可抗力的移動。

▲吳家宏的作品以懷舊的音樂渲染觀眾的情緒。(圖/唐天攝影)
▲吳家宏的作品以懷舊的音樂渲染觀眾的情緒。(圖/唐天攝)

出身阿美族亦為同志的吳家宏,喜愛黑膠唱片,他的作品《lalan路》,一條是追求「性別認同」的路,一條是追尋「祖靈庇佑」的路,這兩條路竟然在老台語黑膠唱片的歌聲中,以及他緩緩穿上傳統服飾後,魔幻地合而為一。沉重的傳統包袱卸下,此時的他起身歌舞,以雀躍奔放的心和舞姿,留下這一刻。

此次行為藝術展演,曾經過三次的線上會議,一次專家視訊講座(國際策展人蔡青博士),與五小時的作品討論交流,期間多數人仍望之卻步,最後放棄參與演出。主辦單位頑石劇團仍不氣餒,希望透過這次活動凝聚共識,未來將爭取更多演出機會,讓行為藝術在中部紮根、茁壯。

(本文作者郎亞玲,頑石劇團藝術總監與編導、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詩人、逢甲大學講授表演與劇場)

 

相關連結:心動、身動、行動-頑石劇團結合「行為藝術家」玩肢體、飆創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