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磨墨 墨磨人(硯台篇)

〈澄泥硯〉正面:澄泥硯質地細膩,堅硬如玉,儲墨不涸。(圖/楊豐榮攝)

【特約撰述/楊旭堂】

上一篇〈人磨墨  墨磨人〉簡單介紹了墨的歷史、種類、特色,今天來談談墨的最佳拍檔——硯。文房四寶中墨、硯二寶關係最為密切,有好的墨錠,沒有相應的佳硯,或是有好的硯台,而無良墨,總是缺憾。在現代生活忙碌、步調快速的科技社會,能夠忙裡偷閒拿毛筆寫寫字是幸福的,如果時間充裕還能體驗古法磨墨,更是幸福,除了書寫的儀式感之外,沈浸在「世界越快心則慢」的靜心狀態之中,深刻享受短暫的悠閒。

明代陳繼儒《妮古錄》曰:「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故鏡需秦漢,硯必宋唐。」文人一生中能與美人之鏡相提並論的,大概就只有案頭上那方硯台了。

〈水波紋鵝形歙硯〉正面:水波紋歙硯,精雕成鵝形,優游水中之態。(圖/楊豐榮攝)
▲〈水波紋鵝形歙硯〉正面:水波紋歙硯,精雕成鵝形,優游水中之態。(圖/楊豐榮攝)

宋四大家「蘇、黃、米、蔡」亦愛藏硯,尤其有「米癲拜石」稱號的米芾,更是一位「硯痴」。據北宋何蘧《春渚紀聞》記載宋徽宗曾召米芾寫字:

芾書成即捧研跪請曰:「此研經賜臣芾濡染,不堪復以進御,取進止。」上大笑,因以賜之。芾蹈舞以謝,即抱負趨出,餘墨霑漬袍袖,而喜見顏色。上顧蔡京曰:「顛名不虛得也。」

米顛愛硯成痴,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拘禮法,裝瘋賣傻,跪請皇帝把硯台賜給他,徽宗應允,米芾眉飛色舞,急著抱回硯台,弄得墨汁四處飛濺。徽宗看著蔡京說:顛名果真不虛傳。

〈水波紋鵝形歙硯〉背面:水波紋歙硯,雕成鵝形,背面鵝腳、羽毛皆精細呈現。(圖/楊豐榮攝)
▲〈水波紋鵝形歙硯〉背面:水波紋歙硯,雕成鵝形,背面鵝腳、羽毛皆精細呈現。(圖/楊豐榮攝)

漢劉熙《釋名・釋書契》說:「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硯,本身是一種書寫工具,它記載了歷史,傳承了文明。但隨著人類書寫習慣與工具的改變,硯與我們漸行漸遠。如今硯台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刻硯、賞硯、藏硯,集雕刻、繪畫、雅石於一身,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質地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下墨、發墨嚴格來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下墨」或稱出墨,是指研磨過程中,墨從墨條分解散開並溶於水的速度。「發墨」則是指墨中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細膩程度。下墨講求的是出墨速度之快慢,發墨講究的是墨分子顆粒之粗細,但是下墨、發墨的區別很難用肉眼觀察到,只能靠長期的經驗累積與用心感受方能體會。因此,並非所有的石材都可以做硯台,好的硯台磨墨時會有「硯墨相吸」、「熱釜融蠟」的感覺。

宋米芾《硯史》說:「石理發墨為上,色次之,形製工拙又其次,文藻緣飾雖天然,失硯之用。」說明了一方硯台的好壞,以發墨最為重要,紋理色彩次之,形式雕工為末。

〈澄泥硯〉正面:澄泥硯質地細膩,堅硬如玉,儲墨不涸。(圖/楊豐榮攝)
▲〈澄泥硯〉正面:澄泥硯質地細膩,堅硬如玉,儲墨不涸。(圖/楊豐榮攝)

中國四大名硯,除了澄泥硯為淘洗過的細泥燒製之外,端硯、歙硯和洮河硯均為石材開鑿、雕琢、打磨而成。

澄泥硯質地細膩,堅硬如玉,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唐到五代,蔚為流行,清人朱棟《硯小史》記載:「澄泥之最上者為鱔魚黃、黃質黑章名鱔魚,黃者色若鱔魚之肚,又稱鱔肚黃,較細膩發墨,用一匙之水,經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乾。」

端硯因產於端州(今廣東肇慶)端溪而得名,質地細膩,猶如嬰兒肌膚,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宋坑之硯石為最佳。端硯之所以名貴在於石品很多,常見的有魚腦凍、青花、蕉葉白、天青、翡翠、火捺、豬肝凍、金銀線、冰紋等等。石性溫潤、發墨細密、磨之無聲、溜不損毫。

〈老坑端硯〉正面:質地猶如嬰兒肌膚,發墨良好。魚腦凍、天青、翡翠石品。(圖/楊豐榮攝)
▲〈老坑端硯〉正面:質地猶如嬰兒肌膚,發墨良好。魚腦凍、天青、翡翠石品。(圖/楊豐榮攝)

歙硯,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羅紋山)下溪澗為最優,所以歙硯又稱龍尾硯。礦物微粒石英分布均勻,下墨快速,蘇東坡評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米芾說:「金星宋硯,其質堅麗,呵氣生雲,貯水不涸。」金星硯、羅紋硯、龍尾硯等都是歙硯中的名貴品種。

洮河硯因產於甘肅洮河而得名,簡稱為洮硯。石色碧綠、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硬度介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以綠洮為貴。

研墨完畢,須注意墨錠不可置放硯池,避免潮溼變軟或乾後不易取下,造成硯、墨兩傷。硯台使用之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不可使殘墨凝結成渣塊,否則妨礙研磨、傷害筆亳、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

文人一生不需擁有名貴大硯,但求一方實用美觀之硯足矣!

(本文作者楊旭堂,現為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

相關連結:人磨墨 墨磨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