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轉動書法的風格—李超哉先生

【特約撰述/張炳煌】

上週寫了日本西出義心先生研究于右任先生,編寫于右任傳的義舉故事後,得到很多迴響。心正筆會會長吳翼中先生,特別傳賜1976年我隨李普同先生訪日書法代表團的照片。其中有書壇大老董開章、王軼猛、李可梅、詹聰義、熊光華先生等人,我當時28歲。

從這照片想起許多早期在台灣為推動書法盡力的前輩,李普同先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台籍前輩書法家,做了非常多出錢出力的善事。普老的學生現在很多都有相當成就,應該有比我更深入的感人內容能夠寫出來,讓大家知道前輩的真心努力,所以我不敢多寫。

前面左起 熊光華、王軼猛、詹聰義、李普同、董開章、張炳煌、李可梅等。
▲(前排左起) 熊光華、王軼猛、詹聰義、李普同、董開章、張炳煌、李可梅等。(圖/張炳煌提供)

我想提的是在這訪日成員的照片中,有一位當時沒參加的李超哉先生。台灣早期迎來許多渡台書家,他們有高深的書法造詣,但與台籍書家的語言、生活習慣、工作及交往族群均不相同,不容易進行交流結合力量。李普同先生曾在銀行及中國電器公司服務,社會地位高,又投入右老門下,自己也用心習得國語。在他努力促成之下,成為兩邊書家的橋樑。而另一位從大陸來台,曾在台糖服務,書法家李超哉先生則和普老配合,李先生活力十足,也是努力於書法推動的功臣之一。

1975年第一屆書法訪韓代表團,中立者李超哉先生(吳翼中先生轉中央通訊社資料)
▲1975年第一屆書法訪韓代表團,中立者李超哉先生(吳翼中先生轉中央通訊社資料)

李超哉,生於西元1907年、江西新淦(廬陵)人,本名驊括,字減齋,曾師事于右任先生,為表對右老崇敬,所以堂號右右堂,以第一個右字為遵奉學習之意。精擅書法及蘭竹創作,在台灣歷任中國書法學會常務理事及秘書長達20年、標準草書研究會總幹事;曾執教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中國文化學院、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獲韓國建國大學名譽文學博士。曾在臺海內外舉行多次書畫展,作品甚多,著有《標準草書千字文》、《草書聖教序》、《草書李太白詩》和《草書滕王閣序》等。

左作: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 人垂淚到天明。 右作:詩界千年靡靡風、冰魂銷盡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左作: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 人垂淚到天明。 右作:詩界千年靡靡風、冰魂銷盡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大家尊稱李超哉先生為超公,經常一襲淺色西裝,打著蝴蝶領結,夏天一把扇子,很是風流倜儻。可惜的是他是江西人,口音甚重。我從退伍下來,踏入書法學習之路時,就受他照顧,學習處事及推動書法工作。超公非常熱心,住在新生南路,靠近花市的一條巷子。因為他是書法學會的秘書長,許多會務,都是他與當時副秘書長熊光華先生一起在家中進行的。

李超哉先生精擅書法,曾在海內外舉行多次書畫展。
▲李超哉先生精擅書法,曾在海內外舉行多次書畫展。(圖/張炳煌提供)

 

回想起往事,時間久了一時忘了確實時間,那年接近農曆年時,天仁茶業公司李瑞和先生在基金會祕書長林資堯先生的策劃下,邀請20多位書畫家前往中部遊覽並參觀天仁的茶廠。當時李超公及許多位名家也一起前往。

我為著推動書法,在年關前會舉行春聯揮毫,這項活動後來在許水德先生內政部長任內之支持,而成為現在的規模。超公是基本的贊同者,一定出席參加揮毫,我在天仁的遊訪時說明並邀請參加。隔了幾天打電話提醒他活動時間,電話響了很久才接,聽到超公聲音微弱,說了人很累,右手邊沒力,但還是表示不會忘記時間一定會來。掛上電話後,越想越不對勁,想著熊光華先生經常需到超公家,持有鑰匙,我立馬電話熊先生。他在杭州南路中日文化經濟協會上班,告訴他後知道事態嚴重趕緊奔去。這時超公右手邊已經問題大了,他趕緊召車送往較近、忠孝東路附近的醫院。還好時間未拖久,但就此右邊寫字的手無法靈活。

以下為病後作品–

左幅-李超哉先生87歲時作品,右幅-意遠情融,為88歲作品。
▲左幅-李超哉先生87歲時作品,右幅-意遠情融,為88歲作品。(圖/張炳煌提供)

我去醫院看望,他當時流下淚,說到還有很多事未作,為什麼會如此。無奈也不甘心,此後他的努力復健令人感動。

他在醫生建議的復健活動之外,每天以左手練字,完全像是初學,一筆一畫毫不倦怠,鼓起力氣,就這樣找到以書法來練氣、調養身體的毅力。雖然身體動作不便,但是看到書法明顯進步,尤其是童稚的韻味,和之前氣勢十足、攝人魂魄的布局表現,完全不同而令人佩服。

 左幅-養拙江湖外、藏名詩酒間,及右幅皆為李超公90歲作品。
▲ 左幅-養拙江湖外、藏名詩酒間,及右幅皆為李超公90歲作品。(圖/張炳煌提供)

這實在是書法所賦予的力量。他90歲前,告訴我希望和他夫人一起來個雙壽之慶,我當然義無反顧,著手籌備,在台北車站前的天成大飯店二樓舉行。這時精神奕奕,之後仍舊創作甚多,一直到2003年98歲辭世。

從80出頭時不幸中風,無法持續自己翰墨風華,卻能在晚年轉折再起,從意氣風發的標草、行書,而轉之為另有一番反璞歸真韻味的碑隸書法,重新創起與前完全不同風格書體的作品;憑的是一股毅力和對書法創作的執著,令人敬佩,特別為之記下這段過程。

94歲作品
▲94歲作品。(圖/張炳煌提供)

(本文作者張炳煌,知名書法家,現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暨文錙藝術中心主任)

相關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