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我的心嗎? 以藝術之名 放下成見 走進精神障礙病人的奇想天地吧!

【特約撰述/雪莉】

2020年,在一個悠哉的午後,與朋友的約會還有些時間,於是不禁意地走進剝皮寮的展廳,體驗一場從來沒有感受過的震撼教育。該展是由活泉之家主辦的「精神病人的房間」展,當參觀者走進展場時,會讓觀眾自己選擇在身上、手上、臉上或其他部位蓋上瘋子、思覺失調、躁鬱症或其他的精神疾病印章,然後參觀者就帶著這樣的印記,體驗一回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看展覽的同時,也觀察自己的心靈感受,並同時接受別人對自己的異樣眼光。這是一場很有教育意義的互動式展覽,讓觀者反思當精神病人被貼與「精神病」的標籤時,其實他們的內心,也是這樣的受傷及惶恐。

劉俊緯任職於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他與精神病患者及其家人之間,以信任為出發點,建立彼此是夥伴關係為目標,進而一步一步地走進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讓這群被社會大眾遺落在一角的人們,重新走進社區,並在社會上找到每一個人的存在空間。

精神病人的房間II展覽的互動創作區,讓有興趣跟會員互動的人藉由繪畫,分享心情。(圖/雪莉攝)
▲精神病人的房間II展覽的互動創作區,讓有興趣跟會員互動的人藉由繪畫,分享心情。(圖/雪莉攝)

2022年的8月,活泉之家再次舉辦「精神病人的房間II:時間練習」展,為了落實精神病患者對藝術展覽的參與權,團隊帶著活泉之家的會員們,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開會討論展覽的流程、標語、圖說整理及互動安排等等細節,展覽期間的排班也是開放讓會員們自由參加排班。活泉之家嘗試將生活及工作的權力交還給他們,因為這是會員們自從生病之後,因著是病人的角色被剝奪的。

精神病人們寫下自己的內心想法,讓社會大眾對他們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圖/雪莉攝)
▲精神病人們寫下自己的內心想法,讓社會大眾對他們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圖/雪莉攝)

走進活泉之家,劉俊緯不忘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他支持夥伴們履行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目標,並期勉自己永遠不要忘記初衷:開放、多元、謙卑,促成團隊的成功,成全彼此的想望,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自己的影響力,努力發揮並和團隊一起追求卓越,創造雙贏。活泉之家看到有很多的精神疾病當事人是處於家庭與醫療間往返,他們的需求可能是在重新建立生活結構、社交關係及自我價值的處境,於是伊甸活泉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汲取國外成功案例經驗,自2004年起在臺灣試行,並於2012年受臺北市政府委託辦理精神障礙者會所-­真福之家,接著活泉以藝術之名,認真培養會員以自我的生活創造藝術,進而以藝術豐富人生,經營人生,同時被社會認識。

民眾於線上預約參與沙龍講座,一起關心社會精神病人的議題,走進精神病人的房間,跟他們一起對話。(圖/雪莉攝)
▲民眾於線上預約參與沙龍講座,一起關心社會精神病人的議題,走進精神病人的房間,跟他們一起對話。(圖/雪莉攝)

這些年來,活泉之家的會員在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努力聚焦在自己的生命議題,而不是為了治療或是以展覽為目的,所以他們能夠以貼切生活及累積的經驗,在老師們的協助下,不斷梳理生活點滴,累積創作能量。當我們欣賞會員們完成的每一幅創作時,卻是用盡全力敘說自己的人生故事,以藝術的語言跟社會大眾對話。

俗話有云:各退一步,海闊天空,但,真的是這樣嗎?在精神病人的日常中,如果他們以這樣的退縮心態去面對人生的困境,多半時候是全盤皆輸。今天在這良善的社會裡,期盼走進他們彩繪的藝想天地,讀懂他們的語言,以他們的角度重新思考,從異中求同,追求雙贏思維。嘿,有空嗎?讓我們一起看懂精神病友的藝界話語吧!

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同學參訪「精神病人的房間II時間練習」後,與精神病友們直接對談,嘗試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及討論藝術平權等議題。(圖/雪莉攝)
▲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同學參訪「精神病人的房間II時間練習」後,與精神病友們直接對談,嘗試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及討論藝術平權等議題。(圖/雪莉攝)

 

(本文作者為藝術工作者)

 

 

 

相關連結:滴答 踢踏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一起欣賞卓淑倩及卓子意的藝動探戈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