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國立臺灣美術館現正展出「你正在工作嗎?」( Are You Working Now?),展期自8月12日至11月5日止於101展覽室展出,資深藝術文字工作者莊棨惟先生有長篇精彩評論,經同意修整後予以授權刊登以饗讀者,特此表達感謝之意。
【文/莊棨惟】
國立臺灣美術館每年舉辦國際性的「科技藝術展覽」,引進最新穎和前瞻的藝術觀念與表現,而本次展覽名為「你正在工作嗎?」( Are You Working Now?),探討當代社會中人與勞動的關係。在科技大量介入生活的當下,展覽揭示重新定義「工作」的必要,並總共展出了13位(組)藝術家的作品,分別從現實到虛擬、從數位到類比,以及從煤礦到NFT,進行不同時空及材質的思辨。此外,展覽又以三個子題分別詮釋作品的背後意義,分別是「從煤礦開採到數據挖掘」、「自我剝削」以及「下班打卡」,指出勞動現場與勞動身體的轉變,更深入地引領觀眾的思考。
「從煤礦開採到數據挖掘」
藝術家西蒙‧丹尼在展場中置放了一個巨大的雕塑模型和牆上的油畫作品,以採礦工業的機具,對比數位世界的元宇宙地景和NFT的鑄幣價值,製造了「虛擬世界中的地產價值」這樣衝突的概念。
約翰‧傑拉德的作品〈西部旗幟(紡錘頂油田,德州)〉則是以一部影片營造出神聖的沉思空間,他以電腦運算的生成影像,模擬當時油田運作的方式,隱晦地控訴著工業發展對生態的破壞。
莫奔(莫里斯·貝納永)則展出了以區塊鏈為核心的作品,有趣的是,這是延續了過去邀請觀眾參與的計畫,透過掃描人的腦神經運作以及對於「價值」的投票,進而呈現社會大眾對當代價值定義的弔詭之處。
「自我剝削」
陳乂的作品是有一部有著12台螢幕的影片,模擬RPG角色扮演遊戲中的任務場景,他想像若是遊戲裡的角色(如怪獸、商人、精靈等)紛紛有了自主意識,他們要怎麼脫離一切都被設定好的腳本呢?諷刺的是,玩遊戲的人類反而感覺這被設定好的世界觀非常迷人,開始抱怨起自己的生活是千篇一律的。在直播鏡頭前的玩家成為螢幕前的「流量NPC」,創造了自願地自我剝削狀態。
而藝術家侯怡亭也認為,現代人對事物只有8秒鐘的耐心,那麼我們要怎麼吸引彼此的注意力呢?掌握注意力的同時是否代表著我們可以控制著對方?在她的作品中,觀眾自願與非自願地介入在他人的生活中,作為一種警惕。
希朵‧史戴爾的作品〈太陽工廠〉,則是以真實事件和虛構劇情交織混合在一起,探討著科技社會中的正面與負面影響,並奇特地以跳舞紙娃娃、射擊遊戲以及假新聞的片段,挑戰觀眾對於現實及虛構界限的認知。
軟工業帶來了一款簡易上手的互動遊戲〈造一個更好的捕鼠器〉,然而簡單的操作並不代表能夠輕易獲勝。透過遊戲的方式,藝術家迫使觀眾成為資方,進行了一場為求獲勝而是否應壓迫勞工的道德抉擇。
「下班打卡」
藝術家哈倫‧法洛基的作品在眾多作品中顯得格外突出,他以黑白的影像以及經典的電影片段,用文本分析的方式紀錄了工人離開工廠的重要時刻以及其背後隱藏的社會意義。
你哥影視社則是一個由3位藝術家組成的團體,展出《宿舍 Ký Túc Xá 》影片並在展場中還原了拍片場景,他們以真實社會事件出發,記錄了東南亞移工在台灣的生命故事。
羅西‧吉本斯是來自英國的女性藝術家,她以諷刺的演出、錄像以及用布料製成的軟雕塑,突顯了女性身分被社會投射的不合理期待。
吳梓寧展示了她20年前所拍的行為紀錄影片,並展演了最新的AI技術,她邀請觀眾在現場進行家庭代工並參與區塊鏈NFT的鑄幣,與她一同思索藝術創作的價值。
十分難得的是,本次展覽還將世界知名的藝術家謝德慶,過去代表台灣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一年行為表演 1980-1981》完整地呈現出來,是經典重要的、以生命創作的作品。
本次展出的作品除了共同探討當代社會中「工作」的複雜定義,並進一步地關心「人的生活狀態」,藝術家們對資源(資產)、身分、隱私、藝術、權力、時間、價值觀,各自展開所關懷的議題。最後,當我們進入最後一間的「聯覺暗房」時,藝術家黑川良一以燈光裝置與立體環繞音場,提供觀眾強烈的沉浸感以及聯覺感受。在此,我們似乎可以忘卻那些複雜的定義與科技發展,純粹地與自己的獨處,並開始關心著自己,正在工作嗎?或是我們終於好好地休息了呢?
(本文作者為藝術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