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述/楊旭堂】
「龍門客棧」是許多喜愛武俠電影人士的共同回憶,2022第24屆台北電影節6月23日隆重揭開序幕,余26日受邀觀賞「大俠胡金銓」紀錄片首映,感受當年武俠旋風的魅力,領會1960~1970人稱「黃金時代」生氣蓬勃的台灣電影年代,進一步了解台灣武俠片的開宗始祖導演「胡金銓」。
胡金銓執導的「龍門客棧」(發行全球五大洲共28個國家,創下國片在海外上映的賣座記錄)、「俠女」(第28屆坎城影展「法國電影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開創武俠片新境界,借鑑傳統戲曲中的舞蹈與音樂元素,讓武俠片不是只有鏘鏘鏘鏘、打打殺殺,成為有節奏、有美學、有詩意的視聽藝術。如同書法中的草書,雖然強調速度、招式、動感,但也要掌握節奏、虛實相生、錯綜變化、氣勢貫通、不失法度。
胡金銓甚為注重電影的藝術性,吳宇森、李安、徐克、王童、許鞍華、侯孝賢等導演都受其影響。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片中著名的竹林戲場景,可謂源於胡金銓拍攝的《俠女》。李安曾表示:胡金銓是中國最早注意到電影藝術性的人之一,並在電影中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自己受其「氣韻」影響最深。徐克也認為:《俠女》中的場景「到現在沒有人可以重做出來」,自己用心揣摩多年,表面物象不成問題,但無法達到胡金銓的精神境界。
電影也是文化的一環,包含:場景、美術、道具、陳設、服裝、梳化等,就書法而言,書寫者就是導演,文房四寶是你的演員與道具,章法佈局如同劇本、場景、陳設,線條的飛白與神韻猶如畫面的造煙和意境,其實藝術是相通的,美學無所不在。現代詩作家瘂弦說:「飛白的技巧在其他的文學藝術中也有類似的展現,以光色線條運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電影為例,歷來被導演們常用的溶、淡、疊影、圈入、圈出等敘述元素,「抽象電影」所強調的韻律及視覺設計,「加速蒙太奇」以剪輯密度所構成的時空新關係,以及現在派電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對電影分鏡辯證觀念的新探索,都可以與中國書法的飛白趣味產生聯想,稱之為映像的飛白也無不可。」
電影播放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正是電影片名,早年電影片名大都以書法題字,無論是行書、行草、楷書、隸書字體,都能展現一種文化底蘊,因此許多大導演非常重視片名的書法題字,甚至自己操筆書寫。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電影片名若能採用書法的形式來表現,某種角度來看也可以傳達電影的意境和內涵,讓觀眾感受書法藝術帶來視覺上的衝擊力和感染力,從第一印象的電影海報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品味的空間。
被譽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黑澤明所執導的電影《亂》,邀請日本著名書法家今井凌雪題寫片名。《亂》字寫得渾厚,評價頗高,不過如果以繁體字來書寫,當更能呈現紛亂的感覺。今井凌雪自幼習字,從歐陽詢入門,得唐楷謹嚴法度;後改學北魏碑刻,得其奇肆樸拙;再學趙孟頫及明末清初諸家,善於表現氣勢。
鈕承澤所導演的電影《艋舺》,是描寫台灣80年代,血氣方剛的少年在龍蛇雜處的艋舺廟口組幫結派,走進不歸路的青春動作片。邀請徐永進題寫的「艋舺」二字,生猛、有力,充分表現頭角崢嶸,血淚斑斑的黑幫衝撞力,對電影有加分效果。
近年隨著電腦科技進步,許多電影片名直接套用電腦字體,雖無不可,但難免顯得冰冷而沒有情感溫度,殊為可惜。「大俠胡金銓」紀錄片之片名由林靖傑導演親自揮毫書寫,彰顯俠氣風範,與電影相得益彰,值得鼓勵、嘉許。
(本文作者楊旭堂,現為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
相關連結:「疫情」與「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