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獸」無疆-「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幽微的人性反照

【特約撰述 / 郎亞玲】

正當媒體、政府、民間還正在為美豬美牛開放諸議題爭論不休;擔心「萊克多巴胺」和「狂牛症」等問題煙硝四起;自2007年以來,同一場景總是捲土重來。但人們並沒有真正醒悟,在事件的背後,還有更深刻的警訊與更根本的生活習性與價值觀,左右著每個生命體的未來,人類漫無止境的物欲追逐,已讓地球物種落入非救亡圖存不可的境地。

人曾經自許為「萬物之靈」,如今果真已墮落至策展標題所言「禽獸不如」的窘境嗎?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境界,難道只是一樁不切實際的顛倒夢想。科技、醫學的發展,論理可以讓人類的生活更加便利、安全,也更有機會讓人與其他物種達到平衡與和平共存的狀態;然而人類不加節制的貪慾,只是變本加厲地控制、宰制、利用地球上所有的自然生物,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讓大地生靈不斷處於威脅、滅絕、破壞、傷害的邊緣。

「禽獸不如」看似苛責不屑,實則是在地球崩解前,對人類「良知」未泯的大聲疾呼。策展人姚瑞中,以佛家「同體大悲」的菩薩心出發,藉由七個子題,以不同的角度切入,襞析人間萬物的消長、抗衡、爭鬥、糾結、互殘…。時至今日,儒家的「仁民愛物」也好,道家的「物我齊一」也好,都不敵人類以科技之長一逞物慾,競逐於政治、經濟、貿易的競技場,圖己牟利;地球天候、地理、疾病等的全面反撲,正冷酷地預告人類自掘的死路,已一步步迎向我們的日常。七個子題內容下:

▲第一品 陳建泯《像生秘境》,2020。(圖/郎亞玲提供)

1.第一品:獻祭與救贖–批判藉由殺生換取心靈救贖或天神恕罪,唯有勇猛精進面對妄想執著,洞悉一切相皆是虛妄,放下獻祭與救贖心態,方能照見解脫之道,出離輪迴宿命。

2.第二品:生物經貿潛史–檯面上合法動物交易,檯面下實則暗盤交易、賄賂走私、濫捕牟利大有人在。具備經濟利益的生物被圈養宰殺,所有羽毛、油脂、內臟、皮肉、角牙…等,無所不用其極,牲畜窮途悲歌無人聞問。

▲第二品 莊培鑫《數位標本》,2020。(圖/郎亞玲提供)

3.第三品:無名戰爭肖像–無論是古代部落之間的戰鬥,或是現代國家之間的作戰,人類運用猛禽野獸作戰並不少見,這些歷史遺落的「無名英雄」,巨如大象、微似細菌,甚至是決定戰鬥勝敗之關鍵,卻早被人們遺忘。

4.第四品: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曾幾何時,人類為對抗各式各樣病毒、傳染病、癌症…,醫學研究透過各種生化實驗室、無菌室、病理實驗室進行的不同物種臨床實驗,多少生物在實驗室一命嗚呼,成功研發背後是許多生物慘痛犧牲的代價。

5.第五品 :節慶/沙洲/綠覆率–都市城鄉令人質疑的三件事:其一:傳統慶典在維護傳統文化考量下依然興盛,卻平添無數刀下冤魂。其二:海岸水泥化的堤防、消波塊與水泥化的河川治理思維,任令彈性吸收過剩水份的山林枯萎、海沙掏空、土石橫流。其三:城市空屋多、空汙高與空間狹之「三空」,美其名的「綠覆率」廣建公園,就是為了解決「三空」而設立。

6.第六品 獸倣者/獸形人–指的是模仿動物與生俱來超凡能力之人,以其特有能力轉化為容易識別的符號,或建構高識別度的「部族/城邦/國家/企業」形象,在虛擬世界扮演起拯救人類乃至於化解地球浩劫的英雄,以利於產生消費認同感與情感投射而營利。

7.第七品 棲息地/動物園/國家公園–地球人直至二百年前後保育意識方才抬頭,如1827年由美國政府出面建立自然  保護區「黃石國家公園」,保護稀有生物、山林與植物。亞洲向來不重視生態保育,隨著城市開發,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是開墾殆盡被夷為平地,興建大樓、傾倒有毒廢水、掩埋工業廢物層出不窮,雖立再多法案保護、取締、罰款等,人們依舊索求無度。

▲第七品 蕭聖健《歸》,2018。(圖/郎亞玲提供)

本次展出共邀請49位(組)具臺灣經驗的藝術家參與,規模大過以往,且有年輕化趨勢;其中包含視覺藝術、聲音藝術、行為藝術與研討會等多樣展演形式。展演場域延伸至臺中市海洋生態館、大安媽祖文化園區。以國美館為核心,更首度以「衛星展」(臺北非常廟藝文空間)、「平行展」(臺北水谷藝術、新北酸屋、臺南節點藝術空間、高雄河南8號),大幅延展台雙展的跨域視角,以落實臺灣在地藝術的發展。

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無能溯本,就無力返本;無心反思,就無緣再生。地球的未來掌握在每個人身上。一點一滴的改變,都足以匯集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當我們疼惜自己的寵物,或是在水族箱前駐足,或是烤肉面對滿桌的肉類食品,或在動物園閒逛…..,所有的日常都足以揭示,身為地球的一員,我們需要具「同體共感」的理性反省和思辨,以扭轉萬物未來的運命。

萬「獸」無疆-這是給所有物種的祝福,不要忘了,你我也在其中。

▲第一品 《社畜態》曾建穎 2020。(圖/郎亞玲提供)

(本文作者為美學研究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