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東方抽象繪畫的秘密  廖新田新書出版  重新詮釋戰後臺灣美術現代畫運動的價值

▲廖新田教授新書出版,受到出版與書畫界的重視。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現代資訊科技盛行下,探討傳統「氣韻生動」美學與相關藝術經驗還仍然有意義嗎?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廖新田的新著作「氣韻生動與現代性」,要證明這個古老的美學概念不但在台灣沒過時而且的確存在著無可比擬的價值與大作用。

十年磨劍 慢工細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灣美術史學者廖新田教授以「十年磨一劍」的慢工細活精神,探究東西方文化如何在二次大戰後(1945年)激盪出第一波台灣現代抽象繪畫運動。廖新田表示,以五月、東方畫會為代表的藝術青年如劉國松以及理論家如虞君質等,在接受西方抽象形式之際更結合中國「氣韻生動」美學,萃取水墨流動、空間留白、書法線條、銅器圖騰等文化元素呈現出一種風格獨特的「東方」神秘氛圍。何以致此?主要是為了維持文化主體性又要與時俱進,所謂「中體西用」。

▲臺藝大教授廖新田出版新書「氣韻生動與現代性」,可謂對書畫界帶來正向的指引。(圖/廖新田 提供)
▲臺藝大教授廖新田出版新書「氣韻生動與現代性」,可謂對書畫界帶來正向的指引。(圖/廖新田 提供)

但是,這種激烈的繪畫革新除了需要勇氣以面對當時可能的政治風險,還得有創新的執行力。藝術家劉國松提出驚天的「筆墨革命」,向傳統創作技法(特別是皴法與渲染)挑戰,自己則開發出拓印、「抽筋剝皮皴」等自動性技法。廖新田認為,這場現代繪畫運動也是繪畫技法的革新運動,創作技法不但因應創作而生,其實也有濃厚的文化意涵,傳統美學因新技法而被賦予全新的意義。這本著作的特色,企圖為「東方」抽象繪畫立論、為現代氣韻美學解密。試圖解開1945年後台灣「東方」抽象繪畫的密碼,傳統與現代的幽微辯證。
追索1945年後台灣「中國現代畫運動」中氣韻美學的蛻變意涵,並揭露東西藝術在台灣遇合與蛻變的精采故事,一段傳統與現代激盪的動人情節。

戰後氣韻 不具價值?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本書的成形其實是要反駁一句評論。十年前廖新田教授申請科技部專題計畫,一位審查委員認為,「戰後氣韻少被運用或談論,不具價值」,但他一路探究下來,氣韻生動美學的確存在而且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當今藝術市場發展也其實間接地回答了前面的質疑:「東方」抽象作品在世界拍賣屢創新高,而且是台灣各種創作裡國際詢問度最高的風格,就可印證氣韻美學現代性的價值與價格。

▲東方書畫的氣韻生動氣息推升了作品的視覺感與延展性,讓人印象深刻。(圖/廖新田 提供)
▲東方書畫的氣韻生動氣息推升了作品的視覺感與延展性,讓人印象深刻。(圖/廖新田 提供)

十篇案例 創意分析
十篇論述新穎,篇篇不落俗套、耳目一新。廖新田教授指出,1500年前南齊謝赫所提出的氣韻生動是中國美學中最被普遍討論的最高階概念,其實也是觀看與想像力的作用,有趣的是,西方達文西與中國王墨均有「汙牆」引發藝術創意的主張。案例顯示,詮釋「氣韻生動」的策略與角度並非一致,因人而異。廖新田舉例說,如集錦攝影大師郎靜山雖以六法為依歸,在畫面上有雲霧繚繞之感,事實上也是一種問題解決方式,物件的空間矛盾因而獲得舒緩而有空靈之感。

▲十九歲那年的廖新田,以「教堂」為主題的水墨畫創作,讓人驚豔。(圖/廖新田 提供)
▲十九歲那年的廖新田,以「教堂」為主題的水墨畫創作,讓人驚豔。(圖/廖新田 提供)

而傳統水墨功底深厚的傅狷夫則強調寫生取代神秘的氣韻生動,提出「寫生到位氣韻自來」的說法,帶動了本土水墨寫生流派。聞名遐邇的張大千潑墨,在台灣則有不為人知的「外溢」現象:潑墨成為文學、工藝、戲劇、電影甚至是流行音樂的普遍風格參照,印證潑墨美學已成為臺灣社會的全方位之創作基調。隨著抽象繪畫運動後的十年,現代陶藝運動也走上類似的東方抽象美學表現。劉國松與莊喆為東方抽象水墨與繪畫的代表,實踐與理論均發展的相當鮮明。以上僅是廖新田這本新書部份詮釋且精彩之處。強調藝術張力的廖新田教授並沒有忽略正統國畫論爭使得氣韻美學升高到文化政治學鬥爭所產生的壓迫效應,讓第一代膠彩畫家頗為困頓而有隱微的反應。

▲馬白水大師的水彩畫作品,藉由他的揮灑與妝點,在筆觸的蘊涵開創「東方」水彩畫新風格。(圖/王飛雄 提供)
▲馬白水大師的水彩畫作品,藉由他的揮灑與妝點,在筆觸的蘊涵開創「東方」水彩畫新風格。(圖/王飛雄 提供)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過去氣韻生動詮釋者努力借古追尋原典意義,「氣韻生動與現代性」卻一反其道「開今」地往現代社會翻找答案。根據此書的總結,在1945年後的臺灣藝術有重大的質變,傳統的氣韻生動有這麼多現代性面貌,翻轉了謝赫六法的原初意義,回應明代大師石濤「水墨當隨時代」證言氣韻也當隨時代,所謂「Old is new; new is old.」 傳統並非鐵板一塊,只有古代的唯一解釋,而是隨地域、時代與個人思維而異。廖新田認為,誠如英國知名史學家所謂「傳統的發明」,因著歷史機緣,臺灣竟然成為古老的氣韻美學、傳統水墨與現代的抽象繪畫的鎔鑄平台,真正是Made in Taiwan (MIT) 的藝術。

別出心裁的編輯
廖新田強調,此書除了內容有見解新意之外,該書的安排也相當用心。值得一提的是,由四位資深教授黃冬富、羅振賢、潘襎、黃進龍寫序,連同廖新田本人都各提供一件自己的作品。藝術學者黃冬富、潘襎都曾是「練家子」,水墨作品不俗,另兩位藝術家的作品羅振賢與黃進龍更是專家級無庸置疑。作者廖新田曾是藝術學生,秀出19歲入選第36屆全省美展的作品,顯示廖新田教授的研究不只是文本分析,對作品是有深刻的造型感受。另外,書名及各篇由拾得法師題字,別具心裁、趣味橫生、韻雅逸兼擅,亦成為該書特色。廖新田教授的第14本著述「氣韻生動與現代性」可說是深化台灣現代水墨理論的力作,近十數年來頗為少見。

▲廖新田教授的新書在11月上市,受到讀者的廣泛青睞。(圖/廖新田 提供)
▲廖新田教授的新書在11月上市,受到讀者的廣泛青睞。(圖/廖新田 提供)

推薦語
屏東大學黃冬富教授:分析論述極為嚴謹而深入,頗有發人之所未發之創見,每篇都有獨到的創見和極高的含金量。臺灣藝術大學羅振賢教授:阿田教授是筆者所敬重的學者,著作等身,以嚴謹的研究態度享譽學術界。亞洲大學潘襎教授:以氣韻說貫穿於水墨、版畫、攝影以及美術教育等等領域,並由此演繹藝術現代性所突破之課題,獲得清晰脈絡,直指其變遷與價值內涵的轉換。師範大學黃進龍教授:他的文字總能抓到藝術家的創作意涵與特質,或比較分析脈絡關係,或連結當代社會的現象,用詞簡練且華麗,語彙精準又深刻。

 

 

相關連結:亞美館辦講座 廖仁義、廖新田從「凝視藝術」觀點看「變身」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