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碾畔綠塵飛    碧玉甌中翠濤起:茶對聯之茶事紀實

▲內蒙古靳立成書法茶對聯,繪畫梅花與茶花。

【特約撰述/林淑珠】

茶對聯詞語凝練,意味雋永,有具體寫實的景境,有人文精神的意境。茶對聯的內容博大精深,涵蓋種茶、製茶、飲茶藝術等,換言之,涵蓋現今常見的三個詞:茶產業、茶科學、茶文化。茶對聯僅只二聯語,卻是茶史學與茶文學華美珍貴的篇章,值得細細品讀。

本文將以茶對聯的內容義蘊為主題,例如茶對聯留存了歷代主要飲茶方式的茶事紀實:唐代煎(煮)茶法、宋代點茶法、明清迄今的瀹泡茶法等。受限於版面篇幅,本文僅舉一例並針對具體的茶事作簡要的註釋,未及深入飲茶藝術意境之賞析。

▲(傳)南宋劉松年「攆茶圖」絹本(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林淑珠 提供)
▲(傳)南宋劉松年「攆茶圖」絹本(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林淑珠 提供)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此聯擷取自北宋范仲淹的長詩「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此詩歌也常被簡稱為「鬥茶歌」,全詩共二十一聯。范仲淹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立德立功立言,其「鬥茶歌」在飲茶藝術文學領域屹立不朽,承先啟後,上承唐朝盧仝的長詩「七碗茶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滑國璋書作,禪語「喫茶去」。滑國璋精通禪學與茶學,兼善書畫與詩文。(圖/滑國璋 提供)
▲滑國璋書作,禪語「喫茶去」。滑國璋精通禪學與茶學,兼善書畫與詩文。(圖/滑國璋 提供)

此聯語中的「黃金」與「碧玉」二詞,用以形容茶器之精美珍稀,亦有寫實的作用,寫其質感色調。簡言之,上聯描繪的是將餅茶碾磨成為細緻的茶粉;下聯描繪的是以湯瓶(茶瓶)點注溫熱開水到茶盞(碗、甌)中的茶粉,同時以茶匙或茶筅擊拂成水乳交融之沫浡。二聯語繪色繪景繪事,具體描繪了鬥茶時「點茶」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覺的景境,尤其視覺藝術美學效果十足,詩中有畫,生動傳神。

禮失而求諸野,宋代「點茶」的品飲方式流程,是日本茶道~抹茶道的濫觴,日本抹茶的品飲,是茶粉與茶湯融和一起吃喝,與宋代相同,是真正的「喫茶」,「喫茶去」具茶意與禪思。抹茶道迄今仍有不少沿用宋代點茶的詞語,例如動詞的「點抹茶」;又如名詞的「茶碗」與「茶筅」等的稱呼與寫法;抹茶的原料是蒸青綠茶的綠茶粉,「綠塵」與「翠濤」足堪比擬。日本抹茶道有助於我們了解宋代的點茶技藝,只不過抹茶道賦予極為繁複嚴謹的儀軌,而且不能以單純的技術或藝術來定義其內容與理念。

▲黑釉鷓鴣斑碗。此碗外形屬於斗笠碗,大撇口。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林淑珠 提供)
▲黑釉鷓鴣斑碗。此碗外形屬於斗笠碗,大撇口。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林淑珠 提供)

上述范仲淹「鬥茶歌」這膾炙人口的聯語「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另有「軼聞」常被今人引用,即蔡襄曾對范仲淹說:「今茶之絕品,其色貴白,翠綠乃茶之下者耳。」蔡襄將上下聯各改一字:「黃金碾畔玉塵飛,紫玉甌中素濤起。」這一修改似乎更切合「鬥茶」藝術的「尚白」,使得范仲淹大為讚賞~然而,所謂「軼聞」,未必真有其史事,蔡襄未必有此建議。有學者引經據典考證,蔡襄提倡「貴白」之後,鬥茶才真正風行以白色為尚,在稍早的范仲淹那年代,是崇尚新鮮的「翠綠」,由此觀之,范仲淹該聯語是記錄了當時他所見的實物實景實事。

▲李清波書作。李清波現居內蒙古,為知名書法家,人書俱老,此為多年前書作。(圖/林淑珠 提供)
▲李清波書作。李清波現居內蒙古,為知名書法家,人書俱老,此為多年前書作。(圖/林淑珠 提供)

蔡襄《茶錄》:「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坏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宋代「鬥茶」是比試茶質的優劣,亦即競比點茶技藝的高下,是雅事卻競賽激烈,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鬥茶風氣盛行。餅茶磨粉後加以點注擊拂,其湯花以白色為尚,所以建窯出產的「坏厚難冷」的黑釉茶盞最合效用,且最能烘托湯花之白,增益反差對比的審美效果。實則鬥茶所使用的餅茶是先經過繁複的製造工序,已失去茶的「真味」。

▲王西崇書法蘇軾詩。聯語「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圖/王西崇 提供)
▲王西崇書法蘇軾詩。聯語「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圖/王西崇 提供)

至於宋代一般日常的「點茶」,盞碗也有的使用青瓷或白瓷,襯托茶粉與湯花之翠綠色,所以宋代詩詞也常出現「綠塵」「碧塵」「翠濤」「碧濤」等這些詠茶詞語~這同時也印證了茶詩詞對聯承載著「紀實」的深厚底蘊 ,發揮著茶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

▲宋代點茶藝術為日本抹茶道之濫觴,圖為日本之茶筅與茶碗,沿用宋代之名稱。(圖/林淑珠 提供)
▲宋代點茶藝術為日本抹茶道之濫觴,圖為日本之茶筅與茶碗,沿用宋代之名稱。(圖/林淑珠 提供)

再要說明的,文物或文化的演變往往都是漸進式的,不是一朝一夕立即改變,例如由使用茶匙而至改用茶筅;再如宋代的日常飲茶方式,並不全是我們熟知的餅茶磨粉「點茶」的方式,尤其不全是「鬥茶」那樣的精巧極致的模式,在同時代也有散茶(葉茶)煮飲的方式並行,只不過宋代飲茶文化是以「點茶」為代表特色。正如我們常說的「唐詩」「宋詞」,宋代文學的代表是「詞」,實際上宋代的詩歌成就也大放異彩,茶詩百花齊放,絢麗璀璨。「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四大書法家也都是知名的茶學專家,四家流傳迄今的茶詩如繁星熠熠生輝,待他日另文舉例簡介。

(本文作者林淑珠,高中國文教師退休,著有茶書數本,現為自由作家)

 

 

 

 

相關連結: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凝練雋永茶對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