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與禪思-劉婉柔【盛時光典攝影展】

【特約撰述 / 郎亞玲】

劉婉柔予人的第一印象,似乎不是「委婉」,也不是「溫柔」;她直率爽朗,明快中透顯了一種專注與堅持;她的溫婉陰柔,都表現在她的影像語彙裡,藏著百轉千迴的思慮與巨細靡遺的觀察。

劉婉柔攝於作品《從未來走向現在》前。(圖/郎亞玲攝)
▲劉婉柔攝於作品《從未來走向現在》前。(圖/郎亞玲攝)

莊子最膾炙人口的「齊物論」,雖然後世各家襞析註解眾說紛紜,但其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一語,將天地、人、萬物並列,三者無差等,可以平等和諧,交流互通。這等胸臆,勾勒出道家精神的最高境界。而佛經《雜阿含》65經:「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所謂「修習方便禅思」其實是為了達到對內的覺知正念,與對外的真實關照。

「齊物」和「禪思」用白話說,就是回歸萬物本身的立場,放掉以「人」為本位的思考,萬物不再以滿足人的需求或依人的主觀價值為判準。透過人本身的專注、靜觀、自得,打破物我間的扞格,讓人心自由解放,這是一種東方哲學和美學的深刻體現。

【盛時光典攝影展】台中展場:凱昇藝術中心。(圖/郎亞玲攝)
▲【盛時光典攝影展】台中展場:凱昇藝術中心。(圖/郎亞玲攝)

哲學與宗教也許解釋起來有些艱澀,但看藝術品的表現,卻常常一目了然。劉婉柔的作品就是這樣,她思維理路清晰,眼光銳利獨到,用二十七張作品講同一件事-即「時間」的流衍與質變的過程。透過原本平凡無奇,甚至不屑一顧的各種蔬食,經由「齊物」的平等體會,以及自我的「禪思」,讓一切微妙的變化透過「時間」摧枯拉朽的魔力,讓它們竟以豐盛瑰麗的千姿百態,呈現在吾人眼前。一個個影像,像一首音符跳躍、跌宕起伏的交響詩般,令人目不轉睛地聆賞。

在劉婉柔的斜槓人生中,雖然不是每一次都出於自己的選擇,但她總是十分樂於接受挑戰。有些屬於體力上的考驗,如兩個月走完319鄉鎮的採訪;有些是改變原本生活和環境,如921之後參加救助協會南下在南投駐地服務;前者她擔任攝影、採訪,本是她的專業;後者屬於社工服務,也算她的本行,她還曾為生計考量,做烘焙,玩拼布……,樣樣玩得有聲有色。但如此多的才藝,無論如何,最鍾情的還是攝影。提到攝影啟蒙,她掩不住笑意:「我接觸攝影很早,這得感謝我父親。小學四年級時,他從日本帶回來一台Nikomat單眼相機,讓我開始玩攝影,配備50mm標準鏡和135mm定焦,透過觀景窗,我開始了影像世界的冒險!」

《隱藏遺失的光》2021。(圖/郎亞玲攝)
▲《隱藏遺失的光》2021。(圖/郎亞玲攝)

大學時代初試啼聲,參加全國大專盃攝影比賽二度獲得銀牌後,讓她信心倍增。出社會後從事媒體工作,各種攝影比賽、參展得獎游刃有餘,更結識了許多攝影界的前輩與友人,得以讓她在攝影技藝上,更加琢磨、精進。但是,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劉婉柔結婚後,歷經喪女、離婚的人生重大變故,為了生活與撫養女兒,彷彿淡出了攝影界。直到2016年,曾在食物銀行任職的她,自費到歐洲進行相關參訪旅行,包括德國柏林食物銀行、剩食餐廳、食物藝廊、文化銀行、無包裝商店以及荷蘭剩食餐廳等。有感於藉由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得以傳譯珍惜食物的觀念,並喚起社會大眾的公民意識及社會參與,於是啟發她開始構思此次的展覽。她希望國內政府機構,在透過食物救助需要的人之際,也能逐漸重視食物教育或藝術實踐的層面。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全球一年浪費掉的食物約為13億噸,竟佔了總生產量的三分一。食物的生產、運輸、消費,乃至廚餘處理的每一個環節,均產生碳排而影響氣候變遷,成為加速地球暖化的重要關鍵。在【盛時光典】展出理念上,劉婉柔寫道:『將「剩食」(food waste)經攝影與藝術創作,呈現「盛時」。不僅美、藝術感十足,更引人省思』。她賦予這些即將或已然凋零衰敗的植物第二生命,這細膩精到的攝影之眼,與這份試圖扭轉世人俗見的堅持,令人感動。

《重燃失落的歷史》2021 。(圖/郎亞玲攝)
▲《重燃失落的歷史》2021 。(圖/郎亞玲攝)

關於作品的名稱,若干文本得自她非常喜歡的世界著名美學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一書,如「最美麗的海洋尚未渡越」、「一顆種子藏著一座森林」等,在光影交錯的畫面之外,也同時讓觀者領略文字生動飛揚的力量,

於是-

讓我們的心靈,在荒蕪中轉化新的生機,

「在每一次單純的注視的眼光中,觸及永恆的價值」。

註:【盛時光典劉婉柔攝影展】,展期:2021.4.20-5.12,地點:中國科技大學台北校區 藝文中心(格致樓107)

【盛時光典攝影展】台中展場:凱昇藝術中心。(圖/郎亞玲攝)
▲【盛時光典攝影展】台中展場:凱昇藝術中心。(圖/郎亞玲攝)

(本文作者郎亞玲,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頑石劇團藝術總監,逢甲大學、大葉大學講授表演與劇場)

 

參考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