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馬祖專訪】
備受矚目的馬祖國際藝術島慶典活動,開幕以來受到海內外及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且邁入第三屆的馬祖國際藝術島,能在既有基礎上呈現更豐富、亮麗與多元創新的藝術創作內容,帶給觀者不同的視覺感受,也為島嶼發光的藝術內涵增添無窮的文創張力。活動主辦單位的連江縣政府縣長王忠銘11日受訪時表示,國際藝術島的定位就是馬祖必須做出自己的藝術風格,馬祖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讓馬祖走向國際,讓世界看見馬祖。

王忠銘縣長指出,從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活動主題「島嶼釀」,第二屆的「生紅過夏」到第三屆的「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都在活動中呈現出馬祖的在地人文特色與自然生態,藉由藝術的妝點與轉化,讓馬祖的在地化有著國際化的文化延伸,更藉由馬祖本地藝術家的參與創作,提出新思維的解構,融合了國際藝術創作者的創意與見解,共同強化了國際藝術島的主體與藝術融合的特質,使每年的國際藝術島節目與展現更有其可看性,這是逐年投入心力而得到的成果。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處長吳曉雲表示,國際藝術島從馬祖在地,融合了臺灣與國際藝術家的創作思維與手法,為活動增添了更多的合作契機與無限的可能性,如同將神秘的軍事據點化身為文化展覽的場域、馬祖在地居民的資源投入與傾力挹注作品完成暨善用地方特色與設施改造,都從藝術作品中看到新的生命,也能從多類型作品中看見馬祖存在的文化價值,也從生命故事中對未來有更多的期待與發現,這也是本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深具的文化深廣度,格外引來外界的關注。

馬祖國際藝術島專案執行籌備小組秘書陳其平則指出,這次的活動主題「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拍楸代表的不僅是捕魚工法,更是馬祖人面對大海的共生智慧與信仰的共鳴,而「你的海洋,我的陸」延續傳統「拍楸」面對大海的智慧,轉化為當代藝術島的舉辦,透過多元藝術形式呈現馬祖的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探討出環境生態、身份認同、空間政治與關係美學等不同議題,重新探究海洋與島民的共生觀係,形塑出馬祖的海島文化自信,也是舉辦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所寓存的文化價值。策展人吳漢中亦強調,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透過藝術邀請海內外的創作者與島民、民眾,在齊心協力的共創精神下,一同奠定藝術島成為島嶼的共同願景,意義重大。

從活動的主題精神來觀之,活動似乎緊扣著馬祖傳統以來的生活與文化相容的在地文史內涵,從生活的歷程與年代風華的彰顯,在創作的描繪中而能捕捉馬祖既有的文化特性與傳統至今所帶來的古今融合的質美意象,更藉由國際藝術島活動的氛圍與基調,讓馬祖的藝術亮麗多彩的炫豔悅目,更加向上提升,也是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策畫過程所追求的信念,從在地到國際,馬祖的藝術慶典般的上演,成為重要的藝術盛事。

王忠銘縣長指出,第三屆的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主題「拍楸」,仍然是從馬祖的傳統捕魚的型態而延伸出島民團結合作向下紮根的精神,在強調地方時代背景的同時,展出的藝術作品也在敘述的創作結構上,也能連結出馬祖傳統以來發展歷史的精髓,也讓展出的52件作品皆各具特色,展現藝術多元豐沛的面貌。王忠銘縣長說,從馬祖國際藝術島的趨勢演變下,馬祖已走向數位化的智慧島嶼,軟硬體提昇的同時也增加了自動語音導覽系統,這是主辦單位很大的突破,也對所有的觀者與使用者在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維與創意發想上都是個易於掌握與貼近其想法的重要途徑。

馬祖位處臺灣海峽正北方,由南竿、北竿、莒光、東引及數十座島嶼所構成,擁有獨特的戰地文化,絕美景致及豐厚的信仰,使每座島嶼都有各自的個性特色,也彼此連結共生。王忠銘縣長認為,馬祖國際藝術島是臺灣第一個跳島藝術慶典,也是首個以10年為願景的藝術行動,透過多元藝術形式呈現馬祖的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也透過海內外的創作者、觀者與在地島民,一同奠定藝術島成為島嶼的共同願景。

11日晚在馬祖鐵板澳口所主辦的鐵板燒塔節活動,在王忠銘縣長邀集縣府一級主管團隊熱烈參與全程活動,王忠銘縣長除了籲請民眾填寫除穢卡之外,並進行點燃火把及燒塔儀式,煞那間熊熊柴火燃起,並燒盡了污穢與不祥之兆,同時慶祝煙火的熱烈點燃升空,引起現場千名以上民眾的熱烈掌聲與歡樂聲不斷,具傳統性的年度慶典儀式,成為當晚最受矚目的焦點,隨後並在「走海」環境劇場的表演下,將現場的情緒帶到最高點,海邊旁矗立著由甘銘源老師所製作的「拍楸-簍光•竹影」,也成為現場入境的聚焦作品,成為本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最受到關注的代表作,極具意義。
